索 引 号 066001/2020-00008 分 类 综合政务/其他 /
发布机构 经发局 发文日期 2019-06-07
标 题 连区经发〔2019〕53 号-关于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36号提案的答复
文 号 无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时 效 有效

连区经发〔2019〕53 号-关于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36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武艺  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区工业经济高质发展步伐的建议》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区工业经济高质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书我们已认真研学,现答复如下:

“十三五”以来,我区坚持高站位,适应新要求,践行新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省“两聚一高”、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区“3456”发展战略部署,以“工业产业发展争先”为行动指南,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中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经济体系。

一、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工业主要指标持续向好

2018年规模工业产值110亿元;工业投资95亿元,同比增长12%;工业技改投资5.6亿元,同比增长15%。全区完成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30.9亿元,同比增长9.4%;工业增值税2.6亿元,同比增长19.1%。

(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推进主导产业扩量提质

2018年我区油脂科技、金属材料两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43亿元、49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3.6%。金属材料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华乐冷轧项目投产实现新产能。积极做好钢铁项目转移承接工作。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项目综合能效水平,成功为三吉利化工、金桥氯碱、丰益高分子公司申报市级技改项目专项奖补资金共计477万元。完成核电集团为我区重点工业企业提供直购电优惠合作,合计分配优惠电量5亿度,预计2019年可为企业减少运营成本合计约5000万元。

(三)充分发挥项目抓手作用,多措并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列入市重点工业项目13个,完成投资20亿元。三吉利总投资3亿元的对苯二酚、呋喃酚升级改造项目已投入使用,投产后企业将实现年应税销售收入10亿元、税收9000万元;华乐冷轧、食用菌深加工等项目投产;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润睿项目进行主体建设。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力度,推进连云港“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成功签约,现已完成项目选址,推进产业规划编制;大力推进与华为、中电、电信、移动等国内龙头电信企业的签约合作。

(四)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

2018年以来,我区以省、市“263”“四个一批”专项行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切实淘汰落后产能,减少企业煤炭消耗总量,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在继续推进海水化工、杰邦化工、飞金实业3家关停企业“两断三清”工作的基础上,完成“升级一批”化工企业3家。目前,连云港欧亚气体有限公司实施的空分备机项目、连云港市工投集团利海化工有限公司的氯化苄尾气综合治理项目、丰益高分子材料(连云港)有限公司的制粒车间消防改造项目均已建成运行。

二、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体量较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少。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为38家,占全市比例不足3%。目前我区的工业经济主战场只有连云开发区板桥工业园1家,板桥园区原辖地尚有33.2平方公里,但经市规划调整,将园区北部物流用地划入上合物流园,导致我区工业经济发展腹地进一步收缩,工业经济规模扩张载体不足。

二是产业层次不高,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比重较小。我区目前主导产业为盐化油化和金属制造两大产业板块。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虽然我区已催生出三吉利化工、华乐合金、益海油脂科技产业园三家被列入全市重点培优培强的行业龙头企业,但是就整体而言,全区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高技术装备的“三新一高”行业发展上还未形成上规模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优化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较低。目前,我区三吉利化工对技术投入与产学研结合工作较为重视,已建成南工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淮海工学院研究生工作站,并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发和提质增效形成良性循环。但是除此以外,我区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和规模尚未能达到比例平衡,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三、下一步发展计划

(一)政策扶持引导产业发展,技术变革引领科学决策

1、积极运用各项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一是做好规划引导。出台《连云区工业经济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推进园区现有金属材料、先进装备业转型升级,通过重点项目带动,促进产业层次高端化、产业链延伸末端化、产品种类多元化、品牌建设价值化。加快发展新材料、海上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动能、新业态。统筹区域协调,整体谋划推进循环产业、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提高招引企业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入园门槛,推动产业往“轻”的方向发展,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二是做好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今年,我区积极组织企业申报2019年上半年市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政策工信类项目,目前共有6家工业企业申报市级重点技改项目,已全部通过初审并报市工信局复核,如果申报项目均通过专家评审,预计可为申报企业获取奖补资金合计超800万元,有效鼓励和支持我区工业企业积极推动技术改造,加快重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三是进一步做好工业资源集约利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区工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我区在2018年已经对板桥园区的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一次工业资源集约利用的试评价工作,对所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亩均产值、亩均税收、重点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情况按照相应比值进行打分,判断工业企业的整体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企业实施差别化的管理服务政策。另外,我区也积极利用各项措施盘活存量。通过优化存量、突破增量、提升质量,夯实工业发展根基,加速盘活环球铜业、中彩多晶硅、东茂矿业等僵尸企业,发挥连杭产业园、宝联科创园、电商产业园现有资源优势,整合现有存量土地和厂房资源,促进碱厂搬迁、华乐合金技改等工作。

四是运用市场化、高水平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探索通过产权交易平台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方式做实做强投融资平台。在设立的产业引导基金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节能减排项目等扶持力度。

2、发展应用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参考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连云港“一带一路”大数据产业园落户连云新城,目前项目正在进行规划编制,各项前期工作也在加快推进。从未来一段时间的看,大数据将成为产业发展、政府决策重要的基础信息库,大数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资源的配置和发展要素的再整合。我区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大数据管理中心,机构设在区经发局,将致力于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要彻底发挥大数据的决策支持作用,当前我们仍需解决行政权限限制的信息孤岛问题,各部门数据口径不一致,数据来源不一致,数据共享权限不一致等等问题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统一。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比如前文中提及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就需要集统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供电、供水、科技、人社等部门的信息汇总,方能全方位的对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判断和评价,这项工作我们还将继续长期进行下去。

(二)加大高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坚持把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首要任务,集中力量支持培育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高成长性的主导企业,重点指导我区条件较为成熟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科技创新载体。大力宣传和介绍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及知识产权运用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宣传,使企业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家和省市各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家、科研工作者用足用好这些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激发更多企业家的创新热情,目前我区已组织申报国家高企6家,获批5家,推荐省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家,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6.6%,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1.58%。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加大对科技项目特别是工业企业研发技术改造投入的政策支持力度,推进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值比例。

二是实施精准招商,引入先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绿色招商,引进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园区发展方向的项目坚决放弃。同时完善配套服务。完善板桥园区等功能主体的基础配套,强化水、电、气等生产要素组织协调,提升整体绿化、美化和亮化水平。加快资源集约利用,盘活僵尸企业,有效整合现有闲置土地和厂房资源。积极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巩固提高连云开发区“集中批”改革成效,实行一窗通办和重大项目全程代办,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把连云区打造成为营商环境最优的先行区。强化产业互补伸延。大力引进产品关联度大、突出抓好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特色创新集群,把园区打造成为全产业链循环发展的集聚地。借助毗邻田湾核电优势,拓展核电关联产业,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其配套设备制造产业。与中核环保、中核检修、中核凯立、105所合作建设绿能产业基地,丰富新能源产业业态,重点发展节能装备和环保装备及产品,加快核电装备制造项目招引,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计划到2020年,招引核电关联企业10家以上。

(三)打造钢铁基地,多元化发展新型海洋工业

一是推进钢铁基地建设,争取到省政府专项文件支持。自去年6月以来,我区就沿海优特钢基地定位争取,跑省进京,先后对接国家相关部委、省相关厅局,消除了土地承载能力不足,石化、钢铁同地区不能共存以及钢铁项目受核电影响等误解。目前,国家工信部发布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已将连云港市板桥工业园列为“高品质特殊钢优先承接地”;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钢铁行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9〕41号),也已明确我市板桥工业园沿海钢铁基地定位,可承接转移新建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优特钢项目。

目前,我区多次与省内外钢铁企业开展洽谈。为积极落实钢铁基地投资主体,我区主动与中天、南钢、梅钢等省内多家有转移意向的企业进行对接。但因中天钢铁与南通达成合作意向,梅钢与盐城达成合作意向,我区将省内钢铁转移企业主攻方向定位在南钢。3月4日,南钢专家一行来到连云开发区洽谈考察,进行南钢搬迁方案比选。与南京钢铁项目的洽谈,计划分两期发展,一期(2023年)建设1000万吨,其中一期一步建设500万吨,一期二步建设500万吨,二期规划达到2000万吨(2030年)。产能方面一是南京钢铁公司的自有产能,包括炼铁产能860万吨,炼钢960万吨,按1.25比例折算后可建设炼铁产能688万吨,可建设炼钢产能768万吨,完全可保障一期一步的产能来源;二是重组整合江苏省内其他小、散钢铁产能。

二是加快推进食品加工业、先进装备业转型升级,通过重点项目带动,促进产业层次高端化、产业链延伸末端化、产品种类多元化、品牌建设价值化。加快发展新材料、海上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动能、新业态。统筹区域协调,整体谋划推进循环产业、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提高招引企业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入园门槛,推动产业往“轻”的方向发展,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地。鼓励和发展海产品深加工业,引进深加工技术工艺和设备,导入有较高知名度的食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食品加工后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加大深海鱼油、鱼皮胶原蛋白等保健品原料的生产加工企业的引进。丰富食品冷链配套业态,充分利用板桥园区跨境电商产业园的标准厂房,招引建设临港冷链园区,向西面向陇海线,向东面向日韩,形成东西双向对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富有海洋特色的产品和原料,开发新兴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三是深挖跨境电商发展机遇,重点打造外贸加工产业链

6月3日,市政府第39次常务会上通过了《连云港市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连云港市支持电子商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两项涉及电商产业的重磅政策正式出台,意味着我市电子商务市场准入门槛将进一步放低,发展环境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市级新政策出台前,我区早在2018年已经出台《连云区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行办法》,我区将继续长期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构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需求端、供给端融合的输入输出环境,逐步打通我区外贸加工产业链条,从而吸引知名大型工业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形成工业和电商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态势。



                                      2019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