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公岛街道:“夜话”活“民声” 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 时间:2025-10-17 17:48 来源:高公岛街道 阅读次数:
夜幕降临,凰窝村凤仪广场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地唠起“家常”,“凰窝夜话”就此拉开帷幕。作为连云港市民主法治示范村,高公岛街道凰窝村始终以民主法治为根基,通过创新“夜话”治理载体、做实民生服务,更以村规民约为抓手、资源活动为纽带、文明实践为落点,让法治精神融入乡村肌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凰窝夜话”搭平台 村规民约“活”起来
“以前晚饭后喜欢打打麻将,现在就盼着‘夜话’开讲,既能学政策懂法律,还能跟着大伙儿议村规。”村民胡毅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凰窝村依托“凰窝夜话”创新治理模式,不仅将“会场”搬到街头巷尾、渔家院落,更把村规民约的修订与践行,变成了村民参与的“家常事”。去年修订村规民约时,村干部带着草案坐进“夜话”圈,听村民提意见,有人说“景区周边不能乱堆渔网,影响咱村形象”,有人建议“红白事要简办,别让人情债压得人喘不过气”,还有人补充“要护好龙潭涧的水,那是咱村的根”。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里,“爱护公共环境”“践行移风易俗”“保护生态资源”等条款越辩越明,最终形成的村规民约,印在红纸上贴遍全村,更刻进了村民心里。如今再遇邻里纠纷,不用村干部多费口舌,一句“咱村规里写着呢”,就能让双方平心静气坐下来协商。
资源活动搭桥梁 法治文明“融”日常
法治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融入生活的“身边事”。凰窝村盘活村内资源,把法治宣传、文明实践与村民日常活动绑在一起,让“学法治、守文明”成了新风尚。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了“主阵地”,每月定期开展“法治课堂”,志愿者用渔家故事讲《民法典》里的“相邻权”,用景区案例说“消费者权益保护”,逢年过节办“文明集市”,一边是网格员帮村民报销“福村宝”、解答困难救助政策,一边是“村规民约知识问答”摊位前村民踊跃抢答,答对的还能领一份印有法治标语的小礼品。村里的龙潭涧、龙门等景点,也成了“流动课堂”,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村干部带着村民志愿者沿景区步道捡垃圾、巡环境,既践行了村规中“保护生态”的约定,又通过“文明旅游劝导”活动,向游客传递法治文明理念。就连村里的民宿联盟,也以村规为准则制定了服务公约,从诚信经营到安全保障,让法治成为民宿产业发展的“护身符”。
民生服务强保障 法治温度“暖”人心
“年纪大了不会用智能手机,多亏网格员上门帮我,太省心了!” 提起村里的帮办代办服务,村民张大爷连连点赞。针对村里老人多、部分村民不会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凰窝村推行“民事村办”帮办代办服务,网格员主动上门协助村民下载App、上传发票和出院小结,让“数据多跑路、村民少跑腿”。作为乡村医疗互助政策,“福村宝”在医保报销后可进行二次补助,不限病种和次数,而村里的贴心服务让这项政策真正落地见效。除了医疗互助代办,凰窝村还将困难救助、政策咨询等服务纳入日常,组建网格服务队伍,实施“3365”网格治理工程——不管是为困难家庭对接救助政策,还是帮创业村民解读补贴条款,村干部和网格员都全程跟进,用细致服务筑牢民生底线,让村民感受到法治带来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如今的凰窝村,山海相拥、民风淳朴。从“凰窝夜话”里议出的村规民约,到资源活动中践行的文明新风,再到民生服务里传递的法治温度,民主法治的“细胞”在乡村振兴中持续激活。

苏公网备3207030201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