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连云区> 图片新闻

《新华日报》今日头版关注连云区这个小渔村如何“吃”出新幸福

  • 时间:2021-04-09 08:48 来源:新华日报 阅读次数:

4月8日,新华日报头版刊发了《靠海吃海,小渔村“吃”出新幸福》,关注黄窝村紫菜养殖和特色田园建设。

2.jpg

来到黄窝村码头,只见渔船随着海浪起伏,海水的咸腥味扑鼻而来。这一季紫菜收割刚刚结束,66岁的村民金立贵正忙着回收紫菜养殖工具,“紫菜能种成,全靠村里和张书记带着我们干,现在我家有500多亩紫菜,一年赚个小几百万不成问题,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窝村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最东端,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渔村。“20多年前,村民主要以捕鱼为生,随着海洋渔业资源逐渐萎缩,村民生活陷入困境,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村集体负债300余万元。”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回忆,2001年村“两委”班子下定决心,转型发展探新路。

黄窝村面积只有2.02平方公里,居民216户,常住人口605人,承载不了大产业,小渔村如何转型?

靠海吃海,黄窝村村民先后尝试了网箱养鱼、羊栖菜栽培等,都以失败告终。就在这时,紫菜养殖进入了村“两委”班子的视线,连云港海域具有独特的海洋水文环境和气象条件,非常适合条斑紫菜养殖,可几度受挫的村民们不敢再试。

“要想村民有信心,就得干给村民看!”张立祥打定主意,准备第一个“吃螃蟹”。“当时,张书记把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贷了30万元,和村里没有能力出海的困难户结对,带头养殖了100亩紫菜。”金立贵回忆说,没想到,第一年就收回成本,不仅还了贷款、给工人发了工资,账面上还剩余1万多元。

曾经观望的村民们有了干劲。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村里组织修公路、造码头、建船台、办工厂,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渔民“转捕为养”。经过多年发展,如今黄窝村紫菜养殖面积已有3.6万亩,年产值突破1.9亿元,村里90%的人口从事紫菜养殖和加工行业,“海上菜园”成了村民致富的支柱。

海域面积有限,紫菜养殖趋近饱和,黄窝村“两委”又琢磨着拉长产业链,带领村民新建了占地2600平方米的紫菜加工厂,投产当年就实现盈利102万元。现在,村里已拥有43台套一次加工机组。

靠海吃海,要吃出新意。近年来,连云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自然条件优越的黄窝村,张立祥也将目光投向乡村旅游产业。村里鼓励支持引导村民依靠优美生态环境创业致富,持续提升村庄生态环境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走进黄窝村,沿着小路蜿蜒而上,皇古洞、龙潭涧、龙凤树等自然景观散落山间,绿树掩映下,一座座红瓦白墙的传统村落民居错落有致,向东望去,辽阔的海面波光粼粼。去年9月,黄窝村凰窝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正式揭牌,全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半山腰处,一栋民宿静静矗立。“这是我们村集体回收村民老屋、投入100多万元打造的特色民宿样板间。山上一共有十几间这样的老屋,将陆续开工改造。”张立祥说,村里鼓励村民利用自家院落和房屋打造农家乐,但不少村民安于从事紫菜养殖,并不愿意迈出新的第一步。村里仍采用老办法——“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中融合了游客服务中心功能,为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硬件配套。

黄海之滨,这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康的小渔村,已经成长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加快一产近海生态养殖、二产海产品加工、三产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开发近海万亩紫菜生态养殖、紫菜一次加工、紫菜二次加工、‘凰窝景区’开发、‘渔家民宿’、‘渔村文化展示馆’等项目打造。”张立祥说,黄窝村立下目标,2021年村集体总收入将突破10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4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突破4万元,“通过人居、产业与自然的全面融合,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机制,切实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美洁、田园风光怡人、富民产业发展、村风民风和谐的特色田园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