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连云区> 社会保障
索 引 号 01425826-4/2023-00002 分 类 劳动、人事、监察/社会保障 / 通知
发布机构 人社局 发文日期 2023-04-18
标 题 关于印发连云区标准化“家门口”人社服务站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文 号 无〔〕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各街道人社服务中心:现将《连云区标准化“家门口”人社服务站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时 效 有效

关于印发连云区标准化“家门口”人社服务站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 时间:2023-04-20 09:09:55 来源:人社局 阅读次数:

各街道人社服务中心:

现将《连云区标准化“家门口”人社服务站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连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4月18日


连云区标准化“家门口”人社服务站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进一步完善人社公共服务的有效载体,构建涵盖政策服务、就业促进、技能培训、社会保障、调解维权等重点服务内容的“家门口”人社服务站,结合“暖心居保”服务创建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多元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工作要求,有效整合资源要素,加强基层人社服务平台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就业、社保、劳动保障服务端口前置、重心下沉,打通人社服务“最后一米”,让居民群众和企业真正享受到“人社在身边 服务零距离”的幸福感。 

二、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设施完善、功能多样、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的基层人社公共服务体系。2023年底,新建9个社区(村)、2个商圈标准化“家门口”人社服务站。2024年,全面推广,新增打造人社服务站15个。2025年,实现“家门口”人社服务站全区全覆盖,形成有特色有亮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时间安排:1月)

突出重点就业群体,全面摸清底数。建立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特困职工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等五类人员数据库,人社局统一印制表格,通过街道社区(村)摸排、实地走访等形式,对五类人员进行摸底,做到个人情况清、就业意向清、技能水平清、政策需求清,并实行动态更新。

第二阶段:调研(时间安排:2月)

聚焦基层建设需求,开展专项调研。人社局主要领导带领班子成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深入社区开展基层平台调研。详细了解各社区(村)标准化建设情况,以及人员编制、设施设备配备、人社公共服务作用发挥情况,调查了解基层服务平台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第三阶段: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时间安排:3月)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完善顶层设计。人社局主要领导带领相关科室负责人赴苏州、无锡等地学习先进工作经验。认真学习借鉴“家门口”人社服务站的经验做法,对标先进一流,在政策扶持、场所扩建、提升服务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措施,推动“家门口”人社服务站全面覆盖、各具特色。

第四阶段: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时间安排:4-6月)

注重分类示范引领,打造特色站点。在学习借鉴苏州、无锡等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区街道、社区(村)人社平台软硬件建设情况及商圈、新业态集聚等产业、人员情况,研究制定连云区“家门口”人社服务站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重点打造9个标准化的“家门口”人社服务站,具体为:

海州湾街道(观海、棠梨、大港、营山、西墅)打造“魅力海州湾、释放新动能”新业态服务圈。

墟沟街道(南巷、院前、大巷、桃园)打造“数字化家政、家政服务进社区”特色站点。

同时,结合服务站周边公共和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情况,延伸人社服务触角,打造商圈人社服务站,嘉瑞宝商圈建设“活力港城、乐业连云”文化休闲娱乐聚集区,阳光国际大厦打造新业态“党群联盟”服务站。积极推广人社小店、就业小屋、社保小站等创新实践经验,把人社服务嵌入企业和群众的日常生活场景,提升服务频次、提高服务效率。

四、建设要求

1.人员配备。街道、社区明确专人负责人社服务站建设工作,各社区(商圈)明确一名专职人社业务工作人员,同时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展人社综合服务。区人社局就业、社保、劳动保障、仲裁、人才等科室单位集中开展统一业务培训,并加强对社区(村)、商圈人社服务站的现场指导,使得各项人社业务在社区(村)接得住、办得准、服务好。

2.空间布局。主要分为:

①人社服务专窗: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的人社服务综合性窗口。②技能培训室:配备大屏或投影等设施,用于开展各类培训及讲座等。③自助服务区:配备智能终端一体机,用于居民自助求职招聘、创业服务查询、社保政策指导等业务办理。④创业指导区:为辖区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等初期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⑤水吧休闲区:为居民群众、创业者等提供阅读、交流、茶歇和办公的空间,满足多元需求。

3.硬件设施。主动接轨“就在港城”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上线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台式电脑、高拍仪、智能终端一体机”等设备。启动省、市、区、街道、社区(村)五级一体人社服务经办模式,开辟留言通道,畅通政策查询,更新点位地图,让“政策一键查询、点位一图统览、服务一网了解”,促使更多业务可以“线上办、掌上办”。同时,通过再造经办业务流程、归并同类业务和关联业务,实现业务办理从“多条线”到“一单清”。

五、主要服务功能

(一)就业方面

1.搭建就业桥梁。以辖区居民(含五类人员)的就业需求为导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援助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长期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失业登记、就业援助、职业指导等服务,搭建就业“暖心桥”。

2.服务企业用工。一方面,通过定期走访辖区企业,掌握其用工及需求情况,帮助企业实现招工及稳定员工队伍,定期开展企业动态用工监测工作。另一方面,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及时发布信息、举办招聘活动,辐射周边居民,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招工服务。

3.提升技能水平。做好培训项目的宣传,接受劳动者的培训咨询及申请;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活动;面向企业人才、乡土人才提供全方位政策咨询,提供各类人才载体创建指导服务,打造就业能力提升“充电站”。

4.创新创业服务。举办多样化的创业活动,营造创业氛围,通过现场指导和实地走访等方式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开展个性服务,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为有需求的创业项目提供孵化服务;加强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各项创业吸纳就业补贴、租金水电补贴的宣传力度。

(二)社保方面

1.优化经办服务。按照“一事项、一指南”要求,执行统一的业务经办操作规范,让群众“只进一门、只跑一趟、只填一表”;依托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100%同步实现城乡居保高频事项掌上申办、查询、评价、投诉。

2.推动共享服务。强化与相关部门配合,实现数据共享;投放自助设备终端,实现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互通、互办;推进社保卡应用,强化与合作金融机构的协作,通过扩大社银合作范围,探索实现高频事项合作金融机构“多点可办”。

3.探索特色服务。全面满足便民化、适老化服务需求;及时上线城乡居保公共服务电子地图,提供服务指南;开设微信公众号“暖心”专栏,根据群众留言板内容,将工作思维由“给群众提供服务”转变为“群众需要什么服务”。

(三)权益保障方面

1.提供劳动法律咨询。设立劳动法律“微咨询”,提供劳动关系、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工伤权益等“一站式”劳动维权咨询服务。 2.延伸劳动纠纷调解。加载基层劳动纠纷调解职能,现场受理劳资双方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第一时间进行调处,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在中心城区服务站成立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及时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能范围内的帮助和服务。

3.设立仲裁巡回庭。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设立商圈仲裁巡回庭,将仲裁庭开在当事人的“家门口”,重点服务商圈小微企业和劳动者,就近化解劳动争议,打造劳动争议从受理、调解、开庭各环节就近“一站式服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街道、社区(村)相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家门口”人社服务站建设工作。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劳动就业管理处,负责综合协调、推进落实具体工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形成合力共济的组织推进体系。

(二)明确职责分工。区人社局负责经费投入和创建指导。街道、社区(村)和商圈负责为服务站建设提供场地、装修、办公设备及人员等支持,动员辖区骨干企业、协会、商会等参与项目建设运营。

(三)专项经费保障。前期,区人社局对人社服务站给予电脑、打印机、社保自助办理一体机等办公设备支持。对达到人社服务站标准的站点,区人社局积极争取省、市相关经费,配套区级补贴资金。

(四)全面复制推广。认真总结第一批人社服务站创建经验,力争2025年建成人社服务站等各类载体40个左右,推动人社服务进社区、进商圈、进园区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提供均等化常住地无差别服务,进一步推动人社服务更加均等普惠、便利可及,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