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4258248/2023-00002 | 分 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统计 / 公报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发文日期 | 2020-04-30 |
标 题 | 2019年连云港市连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文 号 | 无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 | ||
时 效 | 有效 |
2019年连云港市连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20-04-30 16:28:42 来源:区统计局 阅读次数: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综合
2020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6.49亿元(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调整后,含核电),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6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95.16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04.97亿元,增长4.7%。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46.1:5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9898元,首次超过两万美元,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1.28亿元,增长1.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42亿元,增长5.4%;实际利用外资7501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05元,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20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44元,增长8.8%;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达93.1%。
二、农业
2019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9亿元,可比价计算增长0.45%。其中,渔业产值11.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97%,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84个百分点;农业产值0.2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8%,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1.15个百分点;林业产值0.1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6%,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做大做强力群食品、新星食品、金喜食品等44家农业企业产业化集群。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施休闲观光农业“百村千点”工程,2019年高公岛街道黄窝村、柳河村、宿城街道大竹园村、留云岭村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老君堂和柳河村获批“一村一品”市级示范村。着力扶持涉农电商业态发展,持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及村级服务站建设工作,完成20家村级服务站(益农信息社)建设验收,实现涉农村居功能全覆盖。
大力推进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试点开展经营性海洋牧场建设,在全市创先扶持连云港车牛山海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展经营性海洋牧场建设试点,实施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特色生态立体养殖等项目,在前三岛附近海域开展贻贝筏式养殖6000亩,底播海参150亩;积极推动海洋休闲渔业产业发展,加快休闲渔业基地建设,指导西连岛村推进海上休闲观光鱼排建设,完成投资300万元,新建鱼排2000平方,活动面积100亩,经营面积300亩,开展平台观光、休闲垂钓、海上贝藻采摘及平台内游泳等活动,进一步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同时进一步强化休闲渔业品牌创建,推荐黄窝村申报“中国最美渔村”。
三、工业
2019年,全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56.89亿元(不含核电),增长29.9%;全年完成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88.4亿元、工业税收6.7亿元,分别增长41.5%、63%。盐化油化、金属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37亿元,增长48.2%,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87.3%。板桥园区被省政府认定为千万吨级精品钢项目承载基地。恒鑫通精选矿等6个过亿元项目竣工投产,丰益二聚酸、润睿高纯油酸、金桥氯碱二期等7个过亿元项目加快建设。
四、建筑业
2019年,全区18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8.40亿元,增长5.6%。竣工产值35.15亿元,增长30.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33.36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34.31万平方米;期末从业人员达8270人。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2019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81.28亿元,增长1.1%。其中一产投资1.46亿元,二产投资90.1亿元,三产投资89.72亿元。
2019年房地产业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2.28亿元,下降26.8%。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30.02亿元,增长8.4%;房屋施工面积314.84万平方米,增长23.6%;其中住宅面积216.88万平方米,增长34.4%;商品房销售面积31.27万平方米,下降22.6%。
六、服务业与旅游
2019年,全区8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0.14亿元,增长8.4%。交通运输业是连云区最具优势的行业之一,在全区规上服务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64家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2.9亿元,增长7.5%。以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为主抓手,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合物流园划归我区管理,专用铁路基本建成,中外运物流等项目加快建设,全年物流量突破2000万吨,获评全国优秀物流园区。“一带一路”大数据产业园加快建设,移动大数据项目有序推进,超大规模数据平台、电信天翼云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签约落户。
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14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60亿元,分别增长11.5%、14.3%。全域旅游亮点纷呈。连岛景区5A创建通过国家资源评审,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省级验收,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获评中国森林养生基地,海上云台山景区获批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连岛旅游风情小镇、宿城山海云雾小镇通过年度省级考核,连云港海滨旅游度假区挂牌运行,大桅尖路获评全国美丽乡村路。直升机低空飞行项目投入运营,连岛和花果山实现山海空中摆渡,在海一方公园完成提升改造,高公岛渔人码头开园迎宾,天际大沙湾酒店等项目投入运营,跨海索道、海州湾之星水上酒店等项目有序推进。成功举办亚洲杯暨首届“一带一路”铁人三项赛、沙滩音乐狂欢节等活动。开展“百警净岛”行动,全面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游客投诉量下降75%。
七、城市建设
2019年,全区城市建设坚持彰显形象与提升品质并重,不断强化功能、完善配套,城乡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完成连云新城战略规划国际招标及方案设计,恒大养生谷开工建设,蓝色海湾、临洪河口湿地公园等项目加快实施。市域列车、全域旅游公交专线开通运营,中华路西延、宿徐路建成通车,“841”隧道改造、珠江路上跨桥主体完成。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公园城市建设,成片造林2000余亩,森林抚育1.5万亩,新改建绿地56.2公顷。完成运盐河沿线等地块征收6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住房113套、农村危旧房8600平方米。新增自来水、燃气用户3500户。建成自行车骑行道49.2公里、农村公路11.7公里。城市管理成效凸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工作全市领先,云山街道等14家单位获评省文明单位,高公岛、板桥分别创成国家级、省级卫生街道。推进自贸区核心区景观道路提档升级,完成连霍高速零公里、碱厂南片区、大港西路北侧等地块整治,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治理通过省级验收。新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30个,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96.1%,位居市区第一。深入开展“厕所革命”,新建公厕10座,全面完成户厕改造任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建设,拆除违建10万余平方米。
乡村振兴有力推进。开展人居环境连片整治,村庄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富民增收成效明显,全区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31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全市第一。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成区街两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交易额1613万元。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建成村史馆3个,黄窝村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西连岛村获评首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坚持系统治理,安全环保迈上新台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守底线红线,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和生态环保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整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企业主体责任落到实处。深刻汲取“3·21”等事故教训,严格按照省市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要求,实施“一企一策”分类处置,整治提升化工企业11家、关闭2家,实现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零事故。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全面推进道路交通、海洋渔业、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整改安全隐患6400余处。强化源头防控,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加大执法力度,检查企业360余次,下达整改通知书145份,立案查处44起,中央和省环保督察案件全部整改到位。大气污染防控有力,整治餐饮单位37家、挥发性有机物企业10家,完成煤改气(电)478户,严控建筑工地、散货堆场扬尘,完成PM2.5年度控制目标,空气质量保持全市领先。全面落实“河长制”“湾长制”“管长制”,大力实施“水美连云”工程,顺利完成河道“两违”专项整治任务,新建污水管网200公里,污水处理设施统一运营管理,城区、村庄污水集中收集率分别达94.5%、82%,入海河流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节能减排完成省市下达任务,东港中学、区行政中心分别获评省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和能效领跑者单位。
八、对外经济
2019年,全区累计签约项目35个,计划总投资额367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个,实际利用外资7501万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9.45亿美元,下降4.6%,其中:出口5.3亿美元,下降14.2%;进口14.2亿美元,下降0.4%。
九、财政
2019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8亿元,增长12.4%。税收收入11.2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5%。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增长8.09%;非税收入2.54亿元,增长36.1%。从税种看,增值税4.31亿元,增长2.4%,占全部税收的38.4%;企业所得税2.36亿元,增长28.2%,占全部税收的21.0%;全年征收环境保护税840万元,增长24.4%。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50亿元,增长12.1%;基金支出4.75亿元,下降27.3%。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3亿元,增长9.9%;公共安全支出0.82亿元,增长23.8%;教育支出3.6亿元,增长5.1%;科学技术支出0.16亿元,增长5.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15亿元,增长69.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9亿元,增长55.9%;医疗卫生支出0.65亿元,增长8.5%;节能环保支出0.82亿元,下降28.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0.96亿元,增长40.8%;农林水事务支出0.64亿元,下降2.4%;交通运输支出419万元,下降34.5%;住房保障支出1.03亿元,增长3.9%;债务付息支出936万元,与去年持平。
十、社会事业
2019年,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利完成十大民生工程47项惠民实事。聚焦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出台加快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十项措施,开工建设苏州外国语学校新城校区、海客瀛洲小学和核电二村幼儿园,启动东港中学教学楼扩建工程,城区小学实现“弹性离校”“午餐配送”全覆盖。苏外、圣奥本等民办学校快速发展,办学质量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医联体、康联体建设,建成中医馆3家,推广“点单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宿城创成省级健康街道。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区文化馆数字文化墙,在全市率先实现基层文化阵地全覆盖。隆重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40余场,我区参与投资拍摄的“一带一路”主题电影《幸福的小满》上映后广受好评。《连云年鉴》获评全国特等年鉴。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加大就业创业力度,新增城镇就业6000余人,扶持创业1000余人,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础养老金发放覆盖率均达100%,区社保中心获评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高质量完成退役士兵和军转干部安置选岗工作。发放各类价格补贴、困难补助近750万元,受惠群众2400余人。建成居家养老指挥调度平台,新改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个。推进殡葬改革与散葬乱埋治理,制定殡葬设施专项规划。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创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社会治理持续优化。整合网格化管理、公共法律服务、人民来访接待等职能,建成启用区社会治理中心。探索实行“1521”社区治理模式,入选省级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深入实施“七五”普法,法治建设满意率达97%,全市第一,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率全省第一。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破获涉恶案件45起。深化府院联动,妥善处理问题楼盘等历史遗留问题,矛盾纠纷非诉讼化解在线调解经验在全省推广。提高12345政府热线、区长信箱办理质效,解决群众身边难题3.7万件,满意率达96.5%。加强前三岛日常管理,全面承接连云新城、上合物流园社会管理职责。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2019年,全区(不含徐圩新区)户籍人口133632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减少198人,下降0.15%。
2019年,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05元,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20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44元,增长8.8%。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连云区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