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4258248/2023-00004 | 分 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统计 / 公报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发文日期 | 2022-06-16 |
标 题 | 2021年连云港市连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文 号 | 无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诸多不利影响,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开拓奋进、锐意进取,为全面推进“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
时 效 | 有效 |
2021年连云港市连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22-06-16 16:34:25 来源:区统计局 阅读次数:
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诸多不利影响,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开拓奋进、锐意进取,为全面推进“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实力不断跃升。2021年,经市统计局核算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5.29亿元,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9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126.52亿元,增长10.0%。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47.5:4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8172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19亿元,下降10.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51亿元,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7619万美元,增长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03亿元,增长49.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21.5元,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03.7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34.9元,增长10.6%。
二、农业
特色农渔业稳步提升。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78亿元,可比价计算增长20.2%。其中,渔业产值13.25亿元,可比价计算增长22.2%;农业产值0.39亿元,可比价计算下降14.3%;林业产值0.08亿元,可比价计算下降27.6%。建成全国首艘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并成功试航,连续举办南极磷虾产业论坛及招商推介会,南极磷虾高值化利用项目加快建设。加大科技兴渔力度,推广贝藻立体生态养殖等技术,建成省级现代渔业园区2个,获批省级现代渔业项目13个。建成高公岛紫菜产业园、连云港紫菜交易中心,“连云港紫菜”入选江苏农产品省级特优区名单。获批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创成省级农业精品村2个。
美丽乡村更具特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各项任务,建成农村公路60公里,改造户厕5490户,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均达100%。统筹推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等创建,完成桃源路、板桥路等道路改造提升,建成省级美丽乡村3个、特色田园乡村6个、传统村落4个,黄窝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留云岭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大桅尖路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路。
三、工业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421.96亿元,增长35.2%;全年完成工业应税销售收入523.2亿元,增长48%。盐化油化、金属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00.44亿元,增长32.8%,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47.5%。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千亿园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传统产业加速壮大,华乐合金、丰益产业园、三吉利化工等企业做大做强,盐化油化、金属材料两大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核电5、6号机组商业运营,7、8号机组开工建设,中建材高性能碳纤维、中核汇能光伏示范等项目签约落户。近三年连云开发区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在全省省级园区考核中前进18位,进位幅度全市第一,获批省级国际合作园区。
四、建筑业
建筑业有所下降。 全区28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6.47亿元,下降10%。竣工产值32.95亿元,增长103.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95.52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37.48万平方米;期末从业人员达10583人。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42.19亿元,下降10.9%。其中一产投资1.33亿元,二产投资71.03亿元,三产投资69.83亿元。
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17.66亿元,下降50.8%;房屋施工面积290.02万平方米,下降2.9%;其中住宅面积214.70万平方米,下降0.8%;商品房销售面积37.93万平方米,增长14.5%,房地产业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3.51亿元,增长5.3%。
六、服务业
服务业增长明显加快。全区106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7.10亿元,增长47.7%。依托港口优势,交通运输业是连云区最具优势的行业之一,是全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全区规上服务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85家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0.71亿元,占全区规上服务业比重高达82.4%,增长56.4%。
重大载体建设全面展开。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173”全域自贸格局扎实构建,探索形成改革创新成果53项,7项获省市推广,二手集装箱交易规范化被评为省首批十佳制度创新成果;建成跨境电商体验中心、油品贸易中心,跨境电商实现全业态稳定运营,“一带一路”大数据产业园加快建设,港航物流、总部经济等产业加速集聚,累计落户市场主体8600余家,实现税收超10亿元。上合物流园多式联运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专用铁路及装卸场站正式开通,保税物流中心、集装箱分拨中心等功能项目建成运营,累计完成物流量超1亿吨,成功获批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蝉联全国优秀物流园区“五连冠”。
七、旅游业
全域旅游快速打造。新建改造连岛游客中心、枫树湾无动力探险乐园等项目30个,成功举办沙滩音乐节、“亚洲杯”铁人三项赛等旅游节庆活动70余场。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省级海滨旅游度假区获批成立,云台景区和海滨景区详规编制通过省专家评审,连岛5A景区创建顺利通过省级评审并上报国家文旅部等待验收,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获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连云老街获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凰窝、羊山岛景区创成国家3A级景区,西连岛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年接待旅游人次900万人次。
八、城市建设
城乡功能更趋完善。连云新城总体空间概念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新建改造道路23公里,学校、社区等公共服务配套逐步完善,商务楼宇入驻企事业单位突破100家,蓝色海湾、军事体验馆等项目有序推进。西连岛综合开发得到省级层面高度关注,完成入口景观打造,环岛西路建成通车,海鲜大排档投入使用。建成小游园15个,新改建绿地270公顷。完成棚户区改造1378套,征收房屋近60万平方米,实施老旧小区改造66个。完成居民供水加压改造3000余户,新增燃气用户5.5万户,完成易涝点整治18处。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助力全市高分创成国家卫生城市、首创首成全国文明城市,卫生程度、文明指数领跑全市,极大提升了全区人民的城市荣誉感和发展自信心。开展交通文明提升、居民小区达标等专项行动,完成铁路沿线、自贸试验区等地块环境综合治理,城市空间更加干净整洁。实施国展中心、阳光自贸大厦等重要载体亮化工程,亮化水平全市领先。新购置大型环卫作业车辆12台,机械化清扫率提升至92%。深入实施“厕所革命”,新建改造公厕60座。建成垃圾分类示范小区65个,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99.6%。深入开展“三改一拆两清理”行动,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3.1万平方米。
九、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实现省级生态示范街道全覆盖,创成国家生态示范街道2个。扎实开展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关闭退出不达标企业5家。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3%,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到29微克/立方米,保持省市领先。严格落实“河长制”“湾长制”“管长制”,建成污水管网350公里,污水收集率95%以上,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排淡河、烧香河等入海河流断面水质不断提升。实施碱厂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连云港碱厂停产搬迁,碱渣池治理工作全面启动。
十、贸易与外经
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全年实现贸易额300.26亿元,增长31.8%,其中,批发业销售额243.17亿元,增长23.6%,零售业销售额39.11亿元,增长32.2%,住宿业营业额3.42亿元,增长216.7%,餐饮业营业额14.56亿元,增长43.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51亿元,增长8.1%。
全区新设立项目6个,协议注册外资1083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619万美元,增长0.9%。全区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29.87亿美元,增长26.0%,实现出口总额8.22亿美元,增长41.9%;实现进口总额21.65亿美元,增长20.8%。
十一、财政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03亿元,增长49.2%。税收收入17.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1%。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增长55.2%;非税收入3.56亿元,增长25.4%。从税种看,增值税6.06亿元,增长29.6%,占全部税收的34.7%;企业所得税4.88亿元,增长132.5%,占全部税收的27.9%;全年征收环境保护税505万元,下降10.1%。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63亿元,增长19.5%;基金支出7.15亿元,下降5.8%。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2亿元,增长1.7%;公共安全支出0.73亿元,下降8.3%;教育支出4.07亿元,增长14.8%;科学技术支出0.47亿元,增长38.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17亿元,增长1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9亿元,增长11.1%;医疗卫生支出0.85亿元,增长113.0%;节能环保支出0.97亿元,增长0.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67亿元,增长11.1%;农林水事务支出0.83亿元,下降16.7%;交通运输支出435万元,下降82.9%;住房保障支出2.12亿元,增长6.5%;债务付息支出961万元,增长5.6%。
十二、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扎实推进“双减”和课后延时服务,切实减轻学生及家长负担。隆重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系列活动600余场,《寻找花果山》填补我市原创音乐儿童剧空白,《幸福的小满》获评第三届“江苏文艺大奖·电影奖”二等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投用。建成健康步道47.1公里、自行车骑行道52公里,北固山健康步道、连岛环岛路被评为省级最美跑步线路。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墟沟东园分中心投入使用,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健康促进区通过验收。
基本民生全面保障。坚持稳岗拓岗两手抓,组织职业技能培训6200余人次,新增城镇就业3万余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居保待遇、低保标准分别增长74.2%、25.5%,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9亿元。建成居家养老智慧调度平台,打造老年人配餐中心,实现社区养老全覆盖。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双拥共建、拥军优属活动。殡葬改革有序推进,新建公益性公墓1万余座,整治散葬乱埋坟墓2万余座。大力实施质量强区战略,获评省级“计量惠民示范区”,智慧电梯监管新模式受到省政府落实重大政策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社会治理持续优化。成立全国首家宗教中国化工作指导站、全省首家区级社会治理中心,创新实施“1521”社区工作法,基层社会治理质效大幅提升。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有效落实,信访工作全省领先,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全省先试先行,平安连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食品安全示范区动态评价位于全省前列。“七五”普法圆满完成,创成省级民主法治村(居)28个。建立“12345”政府热线、区长信箱快速办结机制,受理各类诉求近20万件,满意率95%以上。《连云年鉴》获评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特等年鉴。
十三、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重大风险防范坚决有力。全区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及时排查重点区域来区返区人员,突出抓好入境船舶、进口冷链食品等重点环节闭环管理,疾控中心核酸实验室、移动核酸检测车投入使用,核酸日检测能力达2.4万例,累计集中隔离4452人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6万剂次,持续保持本土“零病例”。
十四、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区(不含徐圩新区)户籍人口134402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增加641人,增长0.5%。
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221.5元,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03.7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34.9元,增长10.6%。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连云区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