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连云区> 年度统计公报
索 引 号 14253113/2014-00018 分 类 其他 /决议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2014-05-07
标 题 连云港市连云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 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连云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 效 有效

连云港市连云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4-05-05 00:00:00 来源: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2013年,连云区按照全市五个加快、十大突破的总体工作要求,以城市形象出新年、产业项目突破年、旅游生态提升年为工作重点,围绕加大有效投入、推进产业转型、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强力组织、强化责任、强势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26亿元,增长10.2%。GDP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三产对GDP拉动持续增大,一产、二产占比较去年略有下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9亿元,同比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38.69亿元,同比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44.08亿元 ,同比增长11.2%。全区经济结构由2012年5.3:45.2:49.5调整为5.1:44.3:50.6,占比一产比去年同期降低了0.2个百分点,二产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2个百分点,三产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成功发行海发集团二期10亿元企业债券,全年新增直接融资8亿元,累计归还到期债务本息9.5亿元。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宝盛元小贷公司开业运营,全区小贷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5亿元。严格落实营改增、小微企业免税等政策,减免企业税收近亿元。完善部门预算与政府采购制度,推进基层财政规范化建设。加强工程预算、工程合同及工程结算审核,累计审减政府投资资金1.3亿元。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流转改革,成立全省首个渔业生产合作社。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连云开发区升格为副处级单位,宿城、高公岛撤乡设立街道,成立连云港老街、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管委会。

二、农业

农渔经济稳步发展。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连岛中心渔港项目立项获省发改委批准,高公岛一级渔港开工建设。紫菜生产形势良好,养殖面积达11万亩,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7.5%、50%,连云港紫菜成为地理标志商标。加强海岛保护性开发,连岛修复保护工程开工建设,竹岛利用规划通过国家海洋局评审。提升海洋执法管理能力,中国海监5016执法快艇等新装备投入使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市级规模以上企业2家,农产品出口创汇9500万美元。加快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新增茶叶种植面积1100亩。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6亿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难中有进。围绕加快二产强区步伐,抢抓沿海开发机遇,应对宏观形势影响,积极培育主导产业,盐化油化、金属材料两大产业落户项目累计达到27个,总投资近600亿元,全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8.39亿元,较上年增长10%;规模工业产值90.7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87%。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技改项目8个,完成技改投资26亿元。狠抓项目服务,抽水蓄能电站、利海化工等重大沿海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新开工、竣工过亿元项目10个。加快中小企业园建设,制定扶持政策,新改建标准厂房10.3万平方米。完成连云开发区产业大道、纵一路改造,刘圩港河桥、程圩桥建成通车,绿化、水电管网等配套设施同步推进,扩区方案获市规委会原则通过,园区形象和承载力进一步提升。

建筑业生产略有下降。全区20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33.32亿元(不含国外施工产值),比上年下降11.57%。竣工产值24.64亿元,比上年下降16.7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228.07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达112.93万平方米;期末从业人员达13370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53.33亿元,较上年增长12.4%。二产和三产投资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作用明显,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230亿元,较上年增长14.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6.64亿元,增长21.1%,占全区总投资的63%。

房地产开发市场平稳运行。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17.91亿元,较上年增长18.69%;房屋施工面积218.02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6.56%;其中住宅面积136.11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2.46%;竣工房屋面积完成24.66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3.63%。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68亿元,较上年增长7.7%。

五、城市建设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连云新区三纵一横路网全线贯通,院前铁路道口下穿工程投入使用,海滨大道跨陇海铁路桥开工建设,226省道、板宿路改造有序推进。投资2000万元,建成大港路、栖霞路污水泵站并投入使用,铺设西园路、院前路等污水管网10公里。实施道路、公园广场等绿化工程30余项,建成小游园15个,新增、改造绿化面积65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61万平方米,帝豪阳光国际、万山财富中心等重点地块开发加快推进,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

城市管理力度加大。以四城同创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马路市场、流动摊点等专项整治,有效改善市容环境。实施重要节点出新工程,完成海滨大道沿线国检大楼等164个载体改造出新,刷新楼体面积13.6万平方米。投入470万元,完成棠梨、强华等27个老旧小区改造。成立区物业管理协会,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切实改善居住环境。加快环卫设施建设,区垃圾处理中心投入使用,改造、维修公厕64座。推进数字化城管二三级平台建设,处置各类投诉28300余件,结案率达99.7%。

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加大水环境治理,宿城、高公岛污水处理站开工建设,云山污水管网接入工程全面启动,院前大沟治理稳步推进。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拆除主城区燃煤小锅炉32台,清理中山东路散杂货场7个,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新增植树造林4000亩,森林抚育15900亩,美国白蛾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黄崖废弃塘口、高公岛西山地质灾害整治。生态区创建成效明显,连岛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海州湾街道、东崖屋村申报国家级生态街村,云山、宿城成功创建省级生态街道,7个村通过省级村庄环境整治验收。

海滨大道彰显新形象。致力依法征收、惠民征收,科学制定补偿安置方案,完善征收优惠政策,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完成房屋征收50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603户,搬迁企事业单位272家。加快海滨大道连云区先导段建设,高标准配套绿化、亮化和管网设施,于5月1日在全市率先建成通车。加强与沿线单位沟通协调,全力化解各类矛盾难题,有力保障了辖区内海滨大道建设的快速推进,一条彰显山海相拥的景观大道正加速形成。

连云港老街焕发新活力。邀请国内一流设计单位,按照留住城市记忆的原则,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高标准编制老街修建性详规,完成道路、景观等专项设计100余项。一期开发投入2.6亿元,半年内完成中山东路、云台街、临海街、胜利街的改造出新工程,建成陇海铁路历史博物馆、老街历史文化馆、港口博物馆、铁路天桥,创造了令人称赞的老街速度。同步推进老街招商,吸引咱家米酒馆等100余家商户入驻,历经百年沧桑的连云港老街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后云台山旅游增添新亮点。加快海上云台山开发,累计投入近1亿元,建成二桅尖、万寿谷等景点,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公共配套,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健全管理架构,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宣传促销,成功举办摄影大赛、枫叶节等系列营销活动,顺利通过国家4A级景区创建省级验收,海上云台山品牌得到了各地游客的认可。同步推进枫树湾、保驾山等景区提档升级,船山景区获批国家3A级景区。

六、服务业、国内贸易与旅游

现代服务业日益繁荣。大力推进连岛5A级景区创建,增添游艇、5D动感影院等一批旅游设施,爱琴海婚纱摄影基地开业运营,连岛旅游内涵不断丰富。以海滨大道建设为契机,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山、海、岛、港、城一体化旅游格局初步显现。围绕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全年接待游客6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9亿元。商贸服务业稳步提升,完成西园路美食街等特色街区改造,嘉瑞宝商业广场建成营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亿元。港口中心货运站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区仓储物流企业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楼宇经济、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全年新增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家、市级2家,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4.08亿元,增长11.2%。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57.5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6%。全区共新设企业347户,新增注册资本35.38亿元;新设个体工商户701户, 资金总额0.59亿。目前,全区累计注册企业3415户,注册资本469.74_亿元;个体工商户累计7196户,资金总额3.51亿。新发展经纪执业人员180人,撮合成交额1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9亿元。

七、对外经济

突出主导产业和重点区域招商,成功举办浙江青田百名侨商投资说明会、连云港之夏招商推介会,组织参加新加坡、北京等招商活动,引进丽港稀土科技产业园、鑫满矿粉等过亿元项目11个,总投资达50亿元。积极开展合作共建,推进与中核集团、中外运长航集团等央企战略合作,与扬州大学签订教育、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深化连云开发区与京口开发区南北园区挂钩共建。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与恒丰银行、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全年实现注册外资实际到账8680万美元;引进内联资金65.29亿元;完成外贸出口总额4.8亿美元。

八、财政

财政收入平稳运行。2013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33.8亿元,较上年下降19.4%。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58亿元,下降10.7%;地方财政收入30.23亿元,下降20.2%。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6.1亿元,增长8.6%。在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达17亿元,增长21.8%;第一大税种营业税收入6.25亿元,增长11.1%。

财政支出保障有力。全年财政支出34.7亿元,较上年增长31.4%。其中公共预算支出11.25亿元,增长34.5%;基金支出26.57亿元,下降23.4%。在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4211万元,增长9.9%;教育支出38040万元,增长9.9%;科学技术支出1624万元,增长6.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590万元,增长8.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943万元,增长9.5%;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支出分别为3029万元和2912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214万元,增长8.6%;农林水事务支出9748万元,增长7.7%;交通运输等事务支出10891万元,增长20.8%;其他支出5195万元,降低3.9%。

九、社会事业

惠民实事有效落实。加强困难群众就业帮扶,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26期,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394名失海渔民安置补助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发放各类补助资金1500万元。西墅花园、连岛新村安置房交付、产权证办理加快推进,海滨花园二期主体竣工,新增保障性住房和经济适用房616套。新改建海棠、院前等菜市场5个,整治石门涧、桃林涧等涧沟6条,改造棠梨路、警卫路等小街巷15条。婚姻登记处完成提档升级,社会福利中心荷花分部投入使用。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发放渔船柴油、粮食等各类补贴4500万元。年初确定的十项民生实事基本完成。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平安连云建设,投入260多万元,新装摄录一体机800余台,社会面技防覆盖进一步拓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破案率90%以上,群众社会安全感不断增强,荣获省平安区称号。扎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通过省市六五普法中期考核验收,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落实领导干部五访活动和大调解工作机制,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维稳平台,有效调解和处置各类复杂矛盾。创新136村(社区)管理模式,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深入推进双拥共建,通过省双拥模范区验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实施国家科技项目1个、省级10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个。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新增省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4个,院士工作站1家。强化人才支撑作用,引进高层次人才140名,4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加强产学研对接,推进企业与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在研项目42个。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授权573件。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区考核。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加大教育投入,高公岛、西墅、平山幼儿园建成启用,大港中专二期全面完工,加固校舍1.8万平方米,被评为省校安工程先进集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先进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验收,江苏省大港中等专业学校成功申办五年制高职办学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教文化创业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健身馆基本建成,新改建市民健身广场13个。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举办社区艺术节、环岛长跑比赛等活动100余场。全区共有中、小学和幼儿园45所,其中普通中学6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4所、幼儿园24所。在校学生数20464人,其中学前教育4442人、小学8980人、中学5248人、职业教育1794人。小学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巩固率均为100%。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全区各类学校占地面积71.1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1.49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20.63万平方米,计算机(教学用机)2024台,纸质图书藏量61.48万册。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区实有教师1665人,其中大学专科学历以上教师1626人,占全部教师的比重为97.67%;中小学中高级职称教师达1067人。

成人教育成果突出。全区拥有职工学校1所、社区教育中心校8所,民办教育19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稳步发展,全年参加自学考试学历教育考试1759人,非学历考试报名人数3306人,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人数达27人。

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不断改善,东方医院二期、一四九医院门诊楼建设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建成省级卫生镇村4个。全区拥有乡级以上卫生机构12个(不含省、市直属机构),其中卫生监督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所1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卫生技术人员157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年诊疗约16.5万人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区域人口规模继续扩大。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开发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的加快,全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末,全区(含市开发区、徐圩新区)户籍人口254717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净增1397人,增长0.55%。不含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全区户籍人口132867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净增184人,增长0.13%。2013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8.55%,女性晚婚率79.66%,节育率达 89.33%。;全年户籍人口(不含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出生率(含往年出生补报)12.33‰,死亡率2.71‰,自然增长率为9.6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区城镇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0438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6587元,增长15%。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实施千人创业、千人培训、千人就业计划,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0200人。全年共开发就业岗位8000个,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91名,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26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1173人,创业培训378人。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和社会救助活动,发放各类救济救助金904.6万元(城市低保发放369.8万元;农村低保发放60.6万元;城市医疗救助发放15.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2.2万元;住院救助10.8万;自然灾害救助62万元;农村五保供养3.2万元;社会救助其他76.9万元;儿童福利3.7万元;老人福利299.8万元)。全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91人,较上年少13人,全年农村低保金共计发放60.6万元,较上年增加11.8万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17人,较上年减少223人,月保障标准为410元。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