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4253113/2013-00017 | 分 类 | 其他 /决议 |
发布机构 | 发文日期 | 2013-03-20 | |
标 题 | 连云港市连云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文 号 | 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时 效 | 有效 |
连云港市连云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3-03-20 00:00:00 来源: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连云港市连云区
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连云区统计局
二0一三年三月
2012年,连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和重大自然灾害侵袭等不利因素,以563重点工程为主抓手,坚定发展信心,务实创新奋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 合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7亿元,增长14.2%。GDP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产、三产对GDP拉动较大,一产占比基本与去年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5亿元,同比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35.56亿元,同比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38.99亿元 ,同比增长14.3%。全区经济结构由2011年5.4:46.1:48.5调整为5.3:45.2:49.5,占比一产比去年同期降低了0.1个百分点,二产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三产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加强行业管理,成立区质量安全监督站、公路管理站等专业机构,完善招投标、委托代建等工程管理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专业岗位人员交流,规范机关人员调动管理。着力发展金融机构,推进海发集团实体化转型,二期企业债券进入国家部委会签发行环节,乡街成立投融资平台,全年融资15.8亿元。进一步优化金融财税环境,规范民间借贷市场,金海洋、融鼎两家小贷公司开业运营。开展营改增试点工作,866户涉改企业税负总体下降。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755项行政权力实现网上公开运行。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电子公文交换、农村三资监管、统计系统五级连网等平台建成使用。
二、农 业
特色农业结构调优。加快发展海洋渔业,积极推广立体养殖、深水养殖,紫菜养殖面积达到9万亩,实现渔业产值7亿元,海水养殖与海产品深加工项目获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立项。加强海岛保护开发,全区海岛整治修复方案通过国家海洋局评审,其中连岛、竹岛已开始实施修复。高公岛一级渔港获国家农业部批准立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丘陵山区纳入省级开发范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农产品出口创汇7500万美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明显。加快完善连云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形成港前大道、纵三路路网10公里,污水处理厂、消防站、供热中心投入使用,铺设供水、供电管线20公里。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新开工益海癸二酸、利海化工等过亿元工业项目6个,新竣工投产益海环氧氯丙烷、脂肪胺等过亿元工业项目7个。盐化、金属材料等产业板块快速发展,连云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全区实现规模工业销售收入152.15亿元,增长38.2%。
工业生产高位增长。全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较上年增长16.3%。实现全部工业现价产值190.58亿元,较上年增长32.6%。其中规模工业现价产值151.6亿元,增长40.6%。在规模工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工业产值为116.66亿元;独资公司工业产值为30.28亿元;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产值4.36亿元;合作、合伙企业工业产值为0.29亿元。
工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2.15亿元,较上年增长38.2%;利税总额20.37亿元,增长179.3%;利润总额14.23亿元,增长169.2%;全区47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了赢利。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工业产销率为99.7%,较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用电量达64148万千瓦时,较上年增长93%。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区17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37.68亿元(不含国外施工产值),比上年增长35.0%。竣工产值29.6亿元,比上年增长82.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69.82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4.7%,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达87.56万平方米;期末从业人员达17941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36.4亿元,较上年增长29.8%。二产和三产投资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作用明显,第二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5.87亿元,较上年增长21.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9.81亿元,增长50.5%,占全区总投资的58.5%。
房地产开发市场平稳运行。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15.09亿元,较上年下降26.5%;施工房屋面积187.04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22.6%;其中住宅面积139.54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21.7%;竣工房屋面积完成25.59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34.6%。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26亿元,较上年下降0.7%。
五、城市建设
新老城区同步建设。强化规划引领,编制中山路沿线、连云港东站周边等城市设计,完成连云新城商务片区、板桥新城片区等控规及城市设计。快速启动海滨大道建设,完成红线内房屋征收安置,连云区段开工建设。连云新城滨海十二路、纵六路等路桥实现通车。服务推进BRT工程建设,国庆节如期通车。实施城市增绿工程,完成云和路、中华路等道路绿化提升27万平方米,建成小游园15个、街旁绿地30个。铺设中山西路、中华西路、栖霞路等污水管网6.8公里,新建大港路、海滨路等污水提升泵站。加快长江一号、保利海上五月花等重点地产开发,城市形象快速刷新。
城管水平不断提升。实施重要节点出新工程,推进BRT沿线景观改造提升,规范广告牌440余块,设置空调格栅5800平方米,亮化楼体55栋、刷新楼体8万平方米。加快硬件建设,建成日处理600吨垃圾转运站,新建公厕9座,购置一批环卫车辆。深入推进四城同创工作,加强城管综合执法,取缔海棠南路马路市场,规范设置栖霞路、环山路摊点群,拆除各类违建9600平方米。集中整治车辆抛洒、卫生死角等突出问题,做好城区主次干道、窗口地段等环境卫生保洁,海棠路被命名为省级市容示范路。推进数字化城管二三级平台建设,全年受理处置案件14703件,结案率达99.7%,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深入推进板桥街道试点镇村规划建设,基本完成张艞村、黄泥湾等地块征收工作。新建改建院前东路、环山路等便民道路20条,治理凉水泉、砚台涧等涧沟11条,推进排淡河、院前大沟、宿城水库综合整治,复绿整治塘口、废弃矿山。秋季秸秆实现全面禁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继续推进育林造林护林,积极防治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森林覆盖率达41.3%。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座,探索乡村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创建省三星级康居乡村3个,26个村(社区)一次通过省级村庄环境整治验收。
六、服务业、国内贸易与旅游
服务业繁荣发展。旅游发展提档增速,连岛启动5A级景区创建,建成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等设施,开通多条海上旅游线路。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精心打造万寿谷、云雾茶庄等6个景点,联动推进船山、枫树湾、保驾山景区开发,后云台山生态旅游形象不断提升。编制连云老街保护与开发规划。积极开展旅游营销,举办连云港之夏、海鲜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全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商贸流通提质扩量,积极打造西园路美食街等特色街区,嘉瑞宝、沃尔玛等一批三产项目快速推进,餐饮、住宿、文化企业达1157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亿元。新兴服务业快速集聚,带式输送机、中心货运站等项目迅速推进,形成阳光国际物流、海鲜街餐饮两个服务业集聚区,楼宇经济、商务会展、服务外包蓬勃发展。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8.99亿元,同比增长14.3%。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51.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5%。全区共新设企业330户,新增注册资本16.35亿元;新设个体工商户822户, 资金总额0.56亿。目前,全区累计注册企业3530户,注册资本382.3亿元;个体工商户累计7140户,资金总额3.3亿。新发展经纪执业人员200人,撮合成交额1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9亿元。
七、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强化专业化招商,组建区招商局,设立驻港澳经贸代表处。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广泛开展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等节庆招商,组团参加台湾、香港、新加坡等系列经贸活动,引进益海二聚酸、中外运物流等过亿元项目11个,总投资达70亿元。全年实现注册外资实际到账8093万美元,在全市率先完成外资考核指标;引进内联资金56.2亿元;完成外贸出口总额4.7亿美元。
八、财 政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2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41.9亿元,较上年增长26.2%。其中,中央财政收入4.01亿元,增长4.2%;地方财政收入37.9亿元,增长29.1%。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8亿元,增长31.3%。在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达15.3亿元,增长21.8%;第一大税种营业税收入6.25亿元,增长31.0%。
财政支出保障有力。全年财政支出34.7亿元,较上年增长31.4%。其中公共预算支出11.25亿元,增长34.5%;基金支出23.45亿元,增长29.9%。在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030万元,增长30.6%;教育支出34619万元,增长49.0%;科学技术支出1527万元,增长21.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389万元,增长467.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16万元,增长23.7%;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支出分别为2767万元和2604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3093万元,增长34.7%;农林水事务支出9053万元,增长32.9%;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4881万元,增长128.5%;其他支出9604万元,降低10.4%。
九、社会事业
惠民实事有效落实。大力促进充分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0059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789人,宿城乡、高公岛乡通过省充分就业乡镇检查验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建立低保、抚恤、优待金自然增长机制,发放各类补贴746万元。积极构建养老10分钟服务圈,社会福利中心投入运行,荷花分部基本建成。改造升级海棠路、宿城等5个农贸市场,圆满完成家电下乡三年计划,发放渔船柴油补贴5100万元。加快连岛新村等4个安置小区建设,新增保障性住房953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6468元和13970元。
社会管理积极推进。扎实开展四项排查和六大专项行动,集中排查、有效化解了一批不稳定因素和疑难信访问题。深化法治连云、平安连云建设,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平安县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开展地震、消防、森林防火等应急演练,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应对历史罕见的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及时抢险排除隐患,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取得了防灾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水平。大力倡导爱港、厚德、活力、卓越新时期连云精神,扎实开展迎两节庆BRT通车等社会志愿活动,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国土管理、广电气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人民武装、双拥共建、老区促进、档案史志、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科技事业得到加强。推进园区发展创新,连云开发区与镇江京口区工业园开展合作共建,盐化产业园被授予省级科技园区。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3家,建立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9家。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授权量达364件,获批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强化人才支撑作用,实施东桥头堡英才集聚计划,建成留学生创业园,加快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66名。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墟沟小学新城校区交付使用,大港中专二期工程基本建成,完成中小学校安工程1.9万平方米。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三名工程深入开展,中考综合质量评估连续十年位居县区第一,3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75.5%。全区共有中、小学和幼儿园40所,其中普通中学6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4所、幼儿园19所。在校学生数21206人(含幼儿园),其中中小学生数8771人(含职业学校2532人)。小学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巩固率均为100%。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全区各类学校占地面积63.5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9.88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3.54万平方米,计算机3366台,纸质图书藏量72.36万册。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区实有教师1320人,其中大学专科学历以上教师1292人,占全部教师的比重为97.88%;中小学中高级职称教师达965人。
成人教育成果突出。全区拥有职工学校1所、社区教育中心校8所,民办教育19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稳步发展,今年参加报名考试人数2186人,其中接纳新生报名260人。到年底,全区累计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的人数已达21人。
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食品安全综合整治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荣获省级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称号。全区拥有乡级以上卫生机构19个(不含省、市直属机构),其中卫生监督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合管办1个,基本药物管理中心1个,妇幼保健所1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14个,卫生技术人员141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年诊疗约13.5万人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区域人口规模继续扩大。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开发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的加快,全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末,全区(含市开发区、徐圩新区)户籍人口253320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净增2162人,增长0.86%。不含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全区户籍人口132683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净增1014人,增长0.77%。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8.62%,女性晚婚率77.26%,节育率达 89.67%;全年户籍人口(不含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出生率(含往年出生补报)12.36‰,死亡率7.59‰,自然增长率为4.7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区城镇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6468元,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14420元,增长18.7%。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实施千人创业、千人培训、千人就业计划,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2万人。全年共开发就业岗位7000个,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85名,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58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093人,创业培训500人。 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和社会救助活动,发放各类救济救助金910.1万元(城市低保发放328.8万元;农村低保发放48.8万元;城市医疗救助发放23万元;农村医疗救助2.3万元;自然灾害救助150.5万元;农村五保供养3万元;社会救助其他143.3万元;儿童福利2.2万元;老人福利208.2万元)。全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04人,较上年少26人,全年农村低保金共计发放48.8万元,较上年增加3.4万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140人,较上年减少307人,月保障标准为380元。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