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连云区> 年度统计公报
索 引 号 14253113/2016-00005 分 类 其他 /决议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2016-05-02
标 题 连云港市连云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 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2015年,连云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素瓶颈制约加剧带来的多重考验,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倡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产业强区战略,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定健康的态势。
时 效 有效

连云港市连云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6-05-02 00:00:00 来源: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连云港市连云区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连云区统计局

二〇一六年三月

  2015年,连云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素瓶颈制约加剧带来的多重考验,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倡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产业强区战略,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定健康的态势。

  一、综合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54亿元,增长11.0%。GDP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三产对GDP拉动持续增大,一产、二产占比均比去年有所下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5.28亿元,同比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66.26亿元,同比增长13.0%。全区经济结构由2014年4.4:40.8:54.8调整为4.4:38.8:56.8,一产占比和去年持平,二产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个百分点,三产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

  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组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行政权力等五张清单,削减区级行政审批事项98项,全面实行一证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政府工程预算、合同及结算审核。严格落实营改增和小微企业免税、出口退税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6.7亿元。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有效降低债务风险。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出台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办法,拓展多元化经营。

  二、农业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特色农业稳步发展。2015年,全区稳步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8.7亿元,其中渔业产值7.6亿元。海洋渔业健康发展,全区紫菜养殖面积12万亩,鲜菜产量3.8万吨,紫菜加工企业达90家,一次加工产量10亿张,加工产值约2.9亿元,全区紫菜产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海珍品长势良好,投放60个沉浮式海参养殖网箱和8000余万尾鲍鱼苗。建设完成2014年度3个省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4个2015年度省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新增工商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个、茶叶合作社1个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个。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完成连岛、竹岛整治修复与保护。高公岛一级渔港开港运营,连岛中心渔港完成前期审批工作。

  三、工业和建筑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扩量提质。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4.43亿元,同比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36亿元,同比增长12%。主导产业发展形势较好,盐化油化、金属材料两大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70%,对全区工业经济起到有力支撑作用。骨干企业培育成效明显,2家企业产值过10亿元,其中华乐合金年产值达38亿元。新增长点再添新活力,华乐合金、丰益精细化学、丰益特种化学、三吉利化工、利海化工、亨鑫铬铁等6家企业列入市级监控新增长点。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3个,完成技改投资11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5%;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家,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荣获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家。

  建筑业生产保持平稳态势。2015年,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24亿元,同比增长1.8%。17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竣工产值21.54亿元,比上年下降7.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200.63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84.24万平方米;期末从业人员达10621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32.9亿元,较上年增长13.4%。其中一产投资0.87亿元,二产投资41亿,三产投资191.03亿元。三产投资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撑作用明显,增长10.8%,占全区总投资的82.0%。

  房地产开发市场稳中有降。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7.05亿元,较上年增长13.5%。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9.0亿元,较上年下降9.1%;房屋施工面积155.75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16.9%;其中住宅面积99.36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15.4%;竣工房屋面积完成29.35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0.2%。

  五、城市建设

  深入推动港产城融合,城市功能日益提升。2015年,全区深入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加快提升。积极服务港口、核电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中哈物流基地、上合组织物流园建设。城乡路网日趋完善,板宿路、云门路竣工通车;市区景区互通连接线(云宿路)工程开工建设;协调推进北疏港通道全线贯通。雨污水工程和沟涧整治稳步推进,铺设完成五羊路、万福路等污水管网2.8公里,街道污水处理站建设加快推进;棠梨涧、石门涧等11条涧沟硬化出新。完成收购保障性住房119套,整治危旧房屋约1.95万平方米;积极推进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新增物业管理面积56万平方米。市容环境显著改善,完成平山路、大港路等道路沿线整治出新工程,完成栖霞路、小北街环境综合整治。

  打造绿色宜居城市,生态建设成效明显。2015年,采用因地制绿、见缝插绿方式,全区共实施公园广场、道路绿化、社会绿化、景区绿化等四大类13项绿化工程,绿化面积达30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39.3%。完成板宿路、连岛环岛路景观改造工程。园区整治取得新成果,板桥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工程投入运营;利海化工、丰益精细化学等重点排污企业污水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淘汰燃煤锅炉20台,对200家餐饮企业实施油烟整治,夏秋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板桥、宿城、高公岛通过国家生态街道省级技术评估。

  六、服务业、国内贸易与旅游

  鼓励服务业新业态,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2015年,全区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委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编制完成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在海关、国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首家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京东母婴体验店和欧美澳精品馆开业。旅游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扎实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旅游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全年接待游客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连岛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恐龙园建成;海上云台山景区法起文化园国庆开园,二桅尖候车点完成扩建并投入使用;连云老街至二桅尖游步道工程一标段栈道基本完工。成功举办连云港之夏等节庆活动,全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0.06亿元。商贸服务业显著提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59亿元,同比增长12.2%。楼宇经济、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6.26亿元,增长13.0 %。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全区共新设企业410户,新增注册资本161.37亿元;新设个体工商户1186户,资金总额1.29亿元。目前,全区累计注册企业4243户,注册资本771.81亿元;个体工商户累计7744户,资金总额5.05亿元。

  七、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15年组织参加连云港市(韩国)招商活动,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第11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分别在宁波、义乌、温州、台州开展了浙江招商月活动,在苏州、北京开展招商恳谈活动。顺利完成第二届连博会招展招商工作。参加连博会中外名企港城行投资合作推介会签约项目2个,分别为总投资10亿元的高端数控装备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和总投资3亿元的燃油仓储配送物流项目。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523万美元,增长30.4%。全年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41亿元。全区已经完成了对海棠路、院前、桃林、西连岛、宿城、棠梨、西墅花园等7个菜市场的升级改造,总改造面积2.4万平方米,投入资金约2200万元,通过市级验收。

  八、财政

  财政收支平衡。2015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6.2%。税收收入12.50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4.6%。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12.50亿元,增长6.9%;非税收入2.3亿元,增长3.6%。从税种看,增值税15235万元,增长11.1%,占全部税收的12.2%;营业税61265万元,下降4.0%,占全部税收的49%;企业所得税10680万元,下降1.5%,占全部税收的8.5%。2015年公共预算支出11.96亿元,下降9.3%;基金支出2.74亿元,下降41.2%。在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001万元,下降26.1%;教育支出28340万元,增长7.2%;科学技术支出3139万元,增长2.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949万元,增长2.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821万元,增长23.0%;医疗卫生和节能环保支出分别为3603万元和3231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597万元,下降28.5%;农林水事务支出10628万元,增长1.6%;交通运输支出3566万元,下降60.6%;其他支出23773万元,增长8.0%。

  九、社会事业

  扎实推进惠民实事,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15年,全区按照年初确立的十大民生工程50件惠实事,积极开展各项惠民工程。实现便民服务标准化建设,四个不出村建成率及运行率均达100%。市政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完成海棠南路、大巷南路、福利院路等30余条便民道路维修改造,维修人行道2300平方米,新装路灯395盏。宿城自来水主管道建成;扩大管道燃气覆盖范围,铺设燃气管道2公里。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以平安连云、法治连云、过硬队伍建设为载体,创新思路、积极作为,组织、协调、动员各方力量,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法治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制定了《2015年综治和平安连云建设工作要点》、《2015年法治连云建设要点》、《全区推进综治工作信息系统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矛盾多元融合式调处机制建设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平安连云建设的意见》、《中共连云区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区推进法治创建通报工作制度(实行)的实施意见》、《法治连云建设指标体系(试行)》等文件。组织开展了扫黑除恶、百日打防行动、涉毒、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坚持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连云的理念。启动天眼工程,新建更换监控设备214处,技防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落实《全市社会矛盾多元融合调处机制建设实施意见》,在矛盾纠纷较为多发的公安、医疗、旅游、消费等领域,建立调解室并派驻专职调解员。2015年,相继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度平安县(市、区)、全省法治建设示范县(市、区)、 2012-2014年度省平安铁路示范县(市、区)等荣誉称号。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2015年全区共组织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复审1家,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个、省科技计划项目5个、省双创计划人才项目10个、省高品8个,组织企业申报省研究生工作站5个,苏科贷项目3个,市级科技项目10个,组织2家企业参加省创业大赛,5家企业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个市科技进步奖,14家企业申领科技创新券额度135万元,已兑现申领创新券资金近30万元。其中利思特、吉必盛、核电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国鑫食用菌通过国家高企复审;利思特、骏都生物申报的省研究生工作站获得公示;牧洋水产、东堡渔业、海浪水产养殖申报的省苏北专项(富民强县)项目获得立项,并获得省扶持资金140万元,港口通信、吉必盛等8家企业申报的市级科技项目获得立项,并获扶持资金122万元;港口通信与淮工、丽港稀土与东南大学申报双创计划科技副总类人才项目已获得立项,并获得人才项目资金30万元。全区专利申请量达874件,发明和新型授权量达132件,专利申请的量与质较去年有大幅度提升。

  教育文化成绩显著。教育重点工程有序推进,板桥小学和连岛小学交付使用,连云新城中学基本建成。全区共有中、小学和幼儿园45所,其中普通中学6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4所、幼儿园24所。在校学生数20599人,其中学前教育4697人、小学9689人、中学4673人、职业教育1540人。小学学生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巩固率均为100%。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全区各类学校占地面积70.7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1.65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20.44万平方米,计算机(教学用机)2292台,纸质图书藏量59.25万册。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区实有教师1578人,其中大学专科学历以上教师1530人,占全部教师的比重为96.95%;中小学中高级职称教师达1070人。

  成人教育成果突出。全区拥有社区教育中心校8所,民办教育19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稳步发展,全年参加自学考试学历教育考试527人,非学历考试报名人数2386人,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人数22人。

  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硬件配备水平明显提高,完成滨海卫生中心提升改造,云山社区卫生中心建成远程诊疗系统。全区拥有省级卫生街道2个,卫生镇村18个。一级以上公办医疗卫生机构12个(不含省、市直属机构),其中卫生监督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1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其中海州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投入使用),卫生技术人员190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年诊疗约18.12万人次。2015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8.4%,女性晚婚率83.48%,累计采取节育措施的人数20669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区域人口规模继续扩大。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开发建议和经济的发展的加快,全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末,全区(含徐圩新区)户籍人口176880人,口径较上年末减少181人,下降0.1%。不含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全区户籍人口133470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净增161人,增长0.12%。全年户籍人口(不含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出生率(含往年出生补报)12‰,死亡率5.38‰,自然增长率为6.6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区城镇住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7873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21057元,增长12%。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日趋完善。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区新增城镇就业5836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047人,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达100%;实现城乡低保并轨,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490元。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和社会救助活动,发放各类救济救助金829.01万元。其中:城市低保发放464.5万元;2015年共资助城乡居民(职工)参保参合资助参加城乡医疗救助参合参保1243人,累计资金支出17.8万元;住院救助148人次,救助支出19.37万元;自然灾害救助13万元;城市三无人员供养15.4万元;社会救助其他17.1万元;儿童福利5.8万元;老人福利203.1万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82人,较上年增加101人,月保障标准为490元。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连云区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