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4258248/2025-00077 | 分 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统计 / 公告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发文日期 | 2023-03-31 |
标 题 | 2022年连云港市连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文 号 | 无〔〕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多重超预期的困难挑战,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攻坚克难、加压奋进,为实现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 ||
时 效 | 有效 |
2022年连云港市连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23-04-28 11:09:05 来源:区统计局 阅读次数: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多重超预期的困难挑战,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攻坚克难、加压奋进,为实现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实力不断跃升。2022年,经市统计局核算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5.26亿元,增长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6亿元,增长12.6%;第二产业增加值131.90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124.60亿元,下降1.8%。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49.7:4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3237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62亿元,增长0.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4亿元,下降2.9%;实际利用外资11542万美元,增长5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6亿元,增长2.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945.7元,增长3.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38.4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1.4元,增长5.5%。
二、农业
特色农渔业稳步提升。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86亿元,可比价计算增长11.5%。其中,渔业产值15.52亿元,可比价计算增长13.5%;农业产值0.21亿元,可比价计算下降48.1%;林业产值0.06亿元,可比价计算下降23.3%。
海洋产业加速转型。高规格举办海洋高峰论坛、海洋经济发展峰会,多名院士为连云区海洋经济发展把脉定向。走向“深蓝”迈出关键步伐,“深蓝”号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抵达南极开展作业,南极磷虾产业园完成虾油生产设备安装。渔港经济区加快建设,连岛中心渔港形成陆域面积150亩,高公岛国家一级渔港完成升级改造。传统渔业结构调优,紫菜养殖面积持续压减,全区水产品产值15.5亿元,同比增长13.5%。积极发展休闲渔业,购置海上游船游艇6艘,常态化开通前三岛旅游航线,试点发展休闲海钓、渔事体验观光等业态。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通过认定。大力培育休闲农业,成功承办“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专场推介活动,黄窝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市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2个。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大竹园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加强村级发展和治理,柳河村、夏庄村获评市乡村振兴样板村,黄窝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三、工业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467亿元,增长10.9%;全年完成工业应税销售收523.7亿元,增长0.3%。盐化油化、金属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13亿元,增长6.5%,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45.6%。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千亿园区建设按下“快进键”,新开工项目26个,新投产项目20个,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7亿元,增长10.9%。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核电7、8号机组建设有序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启动征迁,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项目陆上部分开工建设。新材料产业快速突破,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成功签约,盛和锆钛、国源稀土等项目投产达效。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华乐酸洗、丰益氯碱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丰益氨基酸表活、脂肪酸盐等项目开工建设。
四、建筑业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区33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9.33亿元,增长6.1%。竣工产值24.82亿元,下降24.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71.16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21.76万平方米;期末从业人员达15759人。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42.62亿元,增长0.3%。其中一产投资1.04亿元,二产投资80.83亿元,三产投资60.75亿元。
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18.60亿元,增长5.3%;房屋施工面积190.35万平方米,下降34.4%;其中住宅面积155.35万平方米,下降27.6%;商品房销售面积14.72万平方米,下降61.2%,房地产业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1.24亿元,下降60.2%。
六、服务业
服务业略有下降。全区10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5.97亿元,下降4.8%。依托港口优势,交通运输业是连云区最具优势的行业之一,是全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全区规上服务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86家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0.82亿元,占全区规上服务业比重高达81.1%,下降5.3%。
现代服务业活力增强。出台支持港航贸易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上合物流园成功开行江苏首列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货运班列,阿拉木图海外仓投入运营,比什凯克海外仓开工建设,中外运物流、鑫港高标仓建成投用,全年完成物流量6493万吨,增长48.2%。培育油品贸易企业160家,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积极扶持电商发展,“点点通”跨境电商平台实现交易额4.3亿元,跨境电商大数据共享平台入选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典型案例。“一带一路”大数据产业园初显成效,移动大数据中心建成投用,电信天翼云项目主体封顶。
七、旅游业
旅游创建成效显著。成功获批省级首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单位,连岛景区5A创建待国家文旅部验收。海上云台山“猴园”对外开放,再次开通连岛直升机低空环岛观光游,阅海楼完成升级改造并对外营业,跨海索道“定海神针”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发放旅游免费电子门票3.7万张、消费券170万元,淡季免门票时间由每年的2个月延长至4个月,成功举办连云港之夏开幕式、连岛沙滩音乐节等旅游节庆活动。
八、城市建设
海滨城区特色彰显。连云新城总体空间概念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新建改造道路23.3公里,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提档升级,傲来迷彩世界全面建成,消防救援指挥中心主体封顶,碱渣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推进,临洪河口滨海湿地获评省级首批美丽海湾示范项目。连岛海滨风情小镇通过省级验收,西连岛综合开发有序推进,环岛西路改扩建段建成通车,小龟山微更新改造加快实施。中山路南侧完成“红顶白墙”改造500余户,老旧小区外墙出新27万平方米。连云老街片区保护更新入选省城市更新首批试点项目。云山片区完成征收7万平方米。精心实施“蓝湾百里”连云区段景观风貌塑造工程,集中开展羊山岛、连岛环境综合整治,沿海特色风貌持续彰显。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城市环境保持常态化干净、整洁、有序。提升改造道路20条,打通运河路、东哨路等“断头路”。高标准改造老旧小区4个,试点安装电梯5部。完成绿化造林4500亩,新增城市绿化20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5个,助力全市创成国家森林城市。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00个、自行车站点60个。墟沟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投入使用,日增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新建省级垃圾分类小区20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新建改造公厕13座、路灯150盏,完成低压片区供水改造360户,新增公共停车位2000个。
九、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稳步提升。加大空气质量管控,拆除小煤炉300余套,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源头替代及治理项目71个,完成餐饮油烟治理绿岛项目,开展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PM2.5年均浓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4.8%。坚持水环境统筹治理,完成市重点污染防治项目5个,实施“清水进城”开泰河疏浚整治,维修板桥片区污水管网40公里,安装曝气设备69台,种植水生植物2.7万平方米,放养水生动物21万尾,排淡河、烧香河等国考断面水质稳步提升。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危废无害化处置利用率达100%。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十、贸易与外经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降。全年实现贸易额273.10亿元,下降0.4%,其中,批发业销售额218.08亿元,增长0.4%,零售业销售额39.56亿元,增长1.3%,住宿业营业额3.28亿元,下降4.0%,餐饮业营业额12.14亿元,下降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4亿元,下降2.9%。
全区新设立外商投资项目7个,协议注册外资1504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542万美元,增长51.5%。全区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25.7亿美元,下降13.9%,实现出口总额7.5亿美元,下降8.9%;实现进口总额18.2亿美元,下降15.8%。
十一、财政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6亿元,增长2.5%。税收收入16.0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4%。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下降8.2%;非税收入5.52亿元,增长55.1%。从税种看,增值税4.11亿元,下降32.2%,占全部税收的25.6%;企业所得税6.33亿元,增长29.7%,占全部税收的39.4%;全年征收环境保护税490万元,下降3.0%。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06亿元,增长2.2%;基金支出14.09亿元,增长97.1%。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0亿元,下降5.0%;公共安全支出0.77亿元,增长4.9%;教育支出4.12亿元,增长1.2%;科学技术支出0.56亿元,增长20.1%;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0.23亿元,增长36.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9亿元,增长26.3%;医疗卫生支出1.18亿元,增长39.8%;节能环保支出0.85亿元,下降11.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09亿元,增长85.3%;农林水事务支出0.53亿元,下降36.0%;交通运输支出62万元,下降85.8%;住房保障支出1.8亿元,下降15.2%;债务付息支出934万元,下降2.8%。
十二、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云山实验学校开工建设,苏外新校区投入使用,茗怡花园、万润星河西区配套幼儿园装修完成,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中高考再创佳绩,高考文化本科达线人数创历史新高,中考新海高中达线人数连续五年递增,海滨中学首次获评“市高中教学工作先进集体”,创成省首批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区。健康连云加快推进,区公共卫生中心开工建设,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社区医院。开展“喜迎二十大”主题系列活动,电影《幸福的小满》、音乐儿童剧《寻找花果山》荣获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区档案馆开工建设,《连云年鉴2021》获省二等年鉴。
社会保障厚实有力。实施援企稳岗专项行动,返还稳岗资金1640万元,惠及市场主体1700余户。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帮助76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举办各类招聘活动46场次,新增城镇就业5263人、自主创业834人。稳步提升养老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全市最高。新改建养老服务中心9个,完成适老化改造400户。建成残疾人集中就业“阳光助残店”,获评省残联系统创新创优示范项目。加强儿童关爱服务,建成省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发挥驻区部队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拥军优属活动。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250万元。
社会治理扎实有效。深入实施网格化治理“3365”创新工程,全面落实“精网微格”社区治理新模式,社会治理质效大幅提升。优化社区布局和管理,新设社区3个,创成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平安连云建设成效显著,扫黑除恶斗争常态推进,新建社会面监控706路,群众安全感省测结果达99.5%,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市第一。开展非诉进网格“百千万”解纷维稳行动,通过非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3870件。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有效化解一批重点信访积案。
安全生产平稳可控。围绕打赢安全生产大检查、百日行动、三百工程“三场战役”,深入开展危化品、城镇燃气、建筑工地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扎实开展船舶出海管理百日行动,依法取缔拆解涉渔“三无”船舶186艘。加强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累计排查自建房2万余栋,整治危房106栋。开展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餐饮经营单位全部安装使用燃气报警切断保护装置。完善全区应急救援体系,开展应急演练190场次,应急救援水平不断提升。
风险防范坚决有力。全力防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地方政府性债务率保持在省定合理区间。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推进非法集资案件处置。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长效机制,分类开展劳动用工违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为571名农民工追讨工资620余万元。持续加大问题楼盘处置力度,恒泰悦珑府、云山华庭等问题楼盘处置有序推进。
十三、筑牢疫情防控屏障
疫情防控精准高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面对多轮突发疫情,全区防控体系闻令而动、高效运转,广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村)工作人员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全区人民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共同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持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强重点人群、重要场所、关键部位管理,有序推进疫苗接种,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推动“防感染”向“保健康、防重症”转变,健全分级诊疗体系,统筹调度药品供应,用心用情解决群众诉求,确保社会大局平稳有序。
十四、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区(不含徐圩新区)户籍人口134964人,同口径较上年末增加562人,增长0.4%。
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945.7元,增长3.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38.4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1.4元,增长5.5%。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统计数据以《连云区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