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连云区> 民生公益
索 引 号 14258248/2022-00147 分 类 卫生、体育/体育 / 通知
发布机构 连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22-08-17
标 题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文 号 连区政办发〔2022〕92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连云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时 效 有效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 时间:2022-09-06 16:54:13 来源:连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阅读次数:

各街道办事处、前三岛乡人民政府,各功能板块,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连云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政府

2022年8月17日

连云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不断加快体育强市建设,进一步发展我区全民健身事业,持续提升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21〕61号)、《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按照体育强区建设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守安全底线,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更加充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36平方米,健身人群更加广泛,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61.25%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1人,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比例达93.8%。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

1.提升设施资源配置效能。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统计调查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深化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加入全省室外健身设施器材平台,开展室外健身设施器材专项清理行动,健全管护制度,提高管护成效。实施均衡配置和差异化供给相结合,跟进区规划调整,精准设计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大力普及贴近基层、方便可达、优势互补、亲民便民的体育设施。(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文体和旅游局、区经发局、区住建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资源分局)

2.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设施。根据连云区空间布局和群众需求,有效利用公共空间,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将体育健身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推动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强化基层体育服务功能,提升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水平,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体系。(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文体和旅游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局)

3.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巩固拓展区、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资源优势,推动完善体育健身圈、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区健身中心等场地设施空间布局。引导各街道结合区域位置、地形地貌、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要素,建设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将室内健身房纳入社区服务圈和便民生活圈公共基础设施组成内容,因地制宜推进社区大众健身房建设工作。到2025年,全区新增体育公园总数1个、新增健身步道5公里。(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文体和旅游局、区经发局、区住建局、区财政局、资源分局)

4.推进场地设施共建共享。支持和落实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推进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探索优化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绩效管理方式。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改造升级,提升体育场馆服务智能化水平。合理规划体育与文化、养老、医疗等公共设施共享联动的复合型设施建设,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发挥“平战”两用功能,提升场馆使用效益。推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力度。(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文体和旅游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卫健委、区应急管理局、资源分局)

(二)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5.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完善覆盖全区、城乡贯通的群众性赛事活动体系,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线上线下结合的办赛机制,推广国家运动项目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举办运动项目业余联赛。积极开展健身气功、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按照一街道一品牌的要求,各街道每年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群众体育活动,建立健全群众性赛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保障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有序开展,继续承办老年人体育节,开发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丰富社区养老健身服务,支持企事业单位创造健身条件。(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体育总会成员单位)

6.实施群众健身项目等级制和达标制。继续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广面向大众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及评价体系,支持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专业健身社会机构等参与群众业余锻炼等级评价,积极开展群众锻炼等级评价与信息反馈,落实业余锻炼达标制、段位制、等级制等荣誉体系,提高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意识。(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体育总会成员单位)

(三)健全体育社会组织运行体系

7.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推动体育社团分类改革,按照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体育社团依照法规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继续完善等级评估制。有序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加大购买服务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体育组织活力。(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体育总会成员单位)

8.引导扶持基层体育组织发展。重点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街道覆盖延伸,鼓励按照“1+X+Y”模式建立社会团体、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注重发挥体育总会枢纽作用,注重发展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项目协会,给予相关政策扶持,提高体育服务水平,积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和体育志愿服务,发挥体育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助力社会和谐。(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文体和旅游局)

(四)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9.壮大群众身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及时完善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平台信息,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质量和指导水平,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纳入全区志愿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与评价机制,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热情,宣传和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认证制度,提高指导服务率,落实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学健身指导,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文体和旅游局、区文明办、区人社局)

(五)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10.强化体教融合。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体教融合落地落实,提升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学校体育深化改革,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学生在校每天体育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鼓励多元主体组织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落实《连云港市青少年竞技体育振兴计划(2019—2026)》,夯实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基础,促进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全面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文体和旅游局、区教育局)

11.深化体旅融合。实施《深化体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培育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创新项目,推动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风情类特色小镇等,增加体育设施、丰富体育内容,拓展水上、山地户外等时尚运动项目,形成一批体现体旅融合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利用海上云台山、连岛、北固山等山海特色资源,重点开发水上运动、山地越野、沙滩排球等特色活动,开展徒步走、登山、马拉松、自行车、定向运动等休闲体育活动。打造特色精品体育旅游线路。(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文体和旅游局)

12.拓展体卫融合。健全体卫融合联席会议机制,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康复科室,开设运动医学门诊,扶持健身气功、太极拳等传统健身运动项目,支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责任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卫健委、区文体和旅游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强化政府全民健身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和考核,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完善监管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二)强化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21〕61号文)要求,统筹规划全民健身设施用地,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或非体育建筑目录,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把全民健身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制定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指导性目录。(责任部门: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区文体和旅游局、资源分局)

(三)筑牢安全底线。加强监管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检查力度,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场馆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落实重大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和要求,做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防疫指引。落实户外运动安全管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责任部门:区文体和旅游局、区卫健委、区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