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连云区> 连云要闻

连云迎“鲑”客

  • 时间:2025-11-20 11:38 来源:连岛街道 阅读次数:

近日,连岛海域一项颠覆传统海水养殖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进行,在连岛街道、江苏海洋大学与养殖企业三方协同推进下,首批2000尾三文鱼苗成功引入指定海域布放深水抗寒网箱,这批盐化后的鱼苗每只体长45-50厘米,重约2000克左右。

同时,约10万只海参苗被精准投放在人工牡蛎渔礁区,参礁共生的创新生态养殖模式也进入规模化实践阶段。深海银鲑陆基驯化与生态叠礁养殖海参实践,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重“破局”。

在海风与翻涌的碧波间,体型修长、鳞片闪耀的三文鱼苗首次在连岛海域进行规模化越冬试养,等待次年4月捕捞上市。这批源自冷冽水域的“深海贵客”,将直面黄海冬季低温与洋流挑战,这场科技护航的极境“求生术”的成败不仅关乎一个产业的萌发,更为冷水鱼类深远海规模化养殖趟出了一条新路。三文鱼作为典型冷水性洄游鱼类,其生存对水温、盐度及溶氧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跨越生存的“临界点”三文鱼的最佳生长水温范围为8°C至14°C。当水温低于4°C,其摄食与代谢活动将大幅减缓,生长停滞;而当水温长期高于20°C,则将引发严重的应激反应甚至死亡。黄海连岛海域冬季的表层水温可能降至5-6°C,这正是本次试养的最大挑战。

受天然礁石区生物附着现象启发,用牡蛎壳仿生堆叠技术建设牡蛎礁盘区。牡蛎壳天然的碳酸钙成分与微孔结构,特别适合藻类孢子和微生物定殖,当这些生物膜形成后,不仅能为海参提供天然饵料,壳间错综复杂的空隙更是绝佳的庇护所。这种“以废治废”的养殖模式,为传统渔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成功实现了“污染源”到“资源库”的华丽转身。

“参礁共生”最大限度利用了海域空间和自然生产力,在不增加饵料投喂、不扩大养殖面积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单位水体的经济效益。同时,这种模式有助于增强海底生物多样性,巩固礁体生态系统,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有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