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4258248/2021-00246 | 分 类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气象、水文、测绘、地震 / 通知 |
发布机构 | 连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2021-10-15 |
标 题 | 连云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 ||
文 号 | 连区政发〔2021〕106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十二)完善现代气象观测业务体系 | ||
时 效 | 有效 |
连云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 时间:2021-10-15 09:46:14 来源:连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阅读次数:
各街道办事处、前三岛乡人民政府,各功能板块,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现将《连云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政府
2021年10月15日
连云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促进区级气象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强富美高”新连云建设提供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成“系统完备、开放融合、协同创新、业态新型、高质普惠”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重点区域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平均水平提升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较“十三五”平均下降15%,气象行业管理规范到位,区级气象工作整体水平处于苏北同类领先、预警服务质量进入全省同类前列、海洋预报及科研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到2035年,气象服务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益和满意度显著提高,海洋气象科技创新成果纷呈,行业监管和气象执法规范有力。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气象保障职能
(三)认真落实市政府“一带一路”气象保障服务国家示范城市建设方案要求。开展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自贸试验区连云区块及沿海地区加密建设自动化气象监测设备,进行中欧班列集装箱微环境监测,完善高密度、多梯度海洋综合气象观测网。建设连云港“一带一路”出海通道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主动参与“一带一路”陆海联运通道重要节点城市气象工作交流,加强航运、物流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各乡街、连云开发区、区自贸办、区气象局、资源分局、区交通局、港口控股集团)
(四)提升沿海开发气象保障水平。发展海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加强大雾、大风等海洋灾害性天气的识别和中短期预报预警技术研究。依托连云区气象局硬件资源,成立江苏海洋气象研究工作站,加强与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合作。研发江苏海洋气象综合服务系统,建立海洋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及风险评估业务体系。开展海洋气象灾害预警示范建设,通过连云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海洋气象灾害预警推送试点,提升远海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各乡街、区气象局、连云港海事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林业和海洋局、电信连云分公司、移动连云分公司、联通连云分公司)
(五)强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气象保障。主动融入区委“面向大海、走向深蓝”战略,服务国家级海洋牧场、国际渔港经济区、蓝色海湾、最美海岸线建设,为“海州湾之星”海上酒店运营、近海观光旅游提供精细气象保障,加强气象条件对紫菜、牡蛎养殖、云雾茶生长等分析研究,构建特色农产品的气象灾害指标库,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气象基础信息融合共享,健全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帮助进行林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单位:各乡街,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林业和海洋局)
三、坚持趋利避害并举,构建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六)健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各责任部门预案,强化预案执行。全面落实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明确乡(街道)、村(社区)、重点防御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和职责,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员职责,动态更新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和网格员名录库。(责任单位:各乡街、连云开发区、区政法委、区应急管理局、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区林业和海洋局、区教育局、区文体旅游局、区商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连云生态环境局、连云公安分局、资源分局、区气象局、区供销社)
(七)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编制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推进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园区、城市规划、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评估。将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纳入综合科普体系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和百年气象台站科普文化建设,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助能力。(责任单位:各乡街、连云开发区、区应急管理局、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局、资源分局、区文体旅游局、区教育局、区科协)
(八)提升灾害预警发布和服务供给能力。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规范预警信息传播管理,充分发挥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权威发布”“统一发布”职能,实现新闻媒体、应急广播、通信与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保证预警信息发布到村(社区)、到户、到人。加强智慧气象业务研发,开展“自动感知、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气象服务,实现气象服务对象分众化、服务随行化、产品多元化。(责任单位:各乡街、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局、资源分局、区文体旅游局、电信连云分公司、移动连云分公司、联通连云分公司)
四、助力全域旅游经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九)培育气象助力旅游发展能力。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定位,加强气象支撑能力建设,开展旅游气象预报。针对特殊地形,特定气象条件下形成的气候特色景观,开展有利气象条件预测。在旅游景点滚动发布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信息,提升旅游防御气象灾害水平。组织全域气候宜居、宜游评估,形成技术报告,促进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文体旅游局、海发集团、文旅集团)
(十)增强生态保护气象服务能力。优化全区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布局,开展气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多源协同观测,实现规划衔接、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气象监测风险预警、生态气候承载力以及生态系统影响评估。结合卫星遥感和气象监测资料,加强对近海浒苔、海洋污染物发生发展及漂移路径的监测预警。(责任单位:各乡街、区气象局、区经发局、区林业和海洋局、区农业农村局、连云生态环境局、资源分局)
(十一)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能力。加强气象、生态环境等部门间协作联动,推进数据共享、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将气象环境监测预报预警纳入全区大气环境管控体系,联合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产品,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重污染天气预警的时效性。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开展输入型大气污染物跟踪监测、区域传输预警和气象条件对主要污染物影响的定量评估,科学客观评估减排和应对效果。加强森林火点、沙尘飘移遥感监测。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抗旱、空气质量改善、森林防火等方面的保障作用。(责任单位:各乡街、区气象局、连云生态环境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林业和海洋局)
五、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十二)完善现代气象观测业务体系。充分利用智能观测、社会观测、遥感探测等手段,加快形成我区地基、空基、天基手段互补、协同运行、交叉检验的一体化观测布局。完善海洋、林业、生态、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监测网,配备车载移动气象台。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探测设施,确保其安全运行,保障探测数据的有效性和长期稳定性。(责任单位:各乡街、连云开发区、区气象局、区经发局、区林业和海洋局、区农业农村局、连云生态环境局、区住建局、区文体旅游局、连云港海事局)
(十三)提高预报预警精准性和服务精细性。进一步完善全覆盖、无缝隙、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完善从分钟到月的预报预测产品链。加强强对流、暴雨、台风、寒潮等高影响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提升灾害性天气落区预警准确率。到202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以上。加强研究性业务建设,开展地质灾害、森林火险、海区大雾、海上大风、港口地形风等专题研究,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责任单位:区气象局)
(十四)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优化综合观测管理、数据传输管理和数据质量控制管理,升级改造到省、国家气象中心的主干通信网络,提升气象数据传输能力。对接云计算、视频资料等信息资源,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前沿技术在气象领域的融合应用研究。(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经发局、连云邮政管理局、电信连云分公司、移动连云分公司、联通连云分公司)
六、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提升综合治理效能
(十五)深化开放交流和人才培养。深化应急、生态环境、水利、林业和海洋、农业等与气象科技发展的协作,加强海洋气象数值模式、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沿海气象综合监测预警服务、现代农业气象等重点领域科学研究,加快形成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通过与省级气象科研机构、气象海洋类大专院校合作交流,加大智力引进和人才交流培养力度,培育基层气象业务带头人。到2025年,业务人员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达到70%,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达到80%以上,形成一支在海洋气象业务方面有影响的年轻预报员团队(责任单位:区气象局、区科技局、区应急管理局、连云生态环境局、区林业和海洋局、区农业农村局)
(十六)强化气象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推进气象法治建设,依法履行好气象灾害防御、探测环境保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法规及政府规章的监督执行。完善防雷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地防雷安全领导责任、相关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压实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健全气象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开展气象行政检查和行政执法。深化气象业务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气象双重领导管理体制。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构建政府部门主导、市场资源配置、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服务新格局。(责任单位:各乡街、连云开发区、区司法局、区气象局)
七、加强组织保障,全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发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作用,认真谋划气象事业发展举措,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气象工作任务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十八)强化规划引领。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科学编制“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积极落实重点工程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与应急管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工作有机衔接。
(十九)加强政策支持。认真落实加快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衔接各项改革,推动气象人才队伍稳定、业务水平提升。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将气象事业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气象领域可持续稳定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