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14258248/2022-00166 | 分 类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通知 |
发布机构 | 墟沟街道 | 发文日期 | 2022-05-07 |
标 题 | 关于印发《墟沟街道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 ||
文 号 | 无〔〕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为切实做好墟沟街道2022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连云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墟沟街道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 ||
时 效 | 有效 |
关于印发《墟沟街道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社区、公司和相关单位:
《墟沟街道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街道办事处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墟沟街道办事处
2022年5月7日
墟沟街道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墟沟街道2022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连云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法规和文件精神,结合墟沟街道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街道地质灾害现状及2022年地质灾害概况
墟沟街道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其时空分布与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关系极为密切,强降雨、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在空间上,街道滑坡、崩塌等突发地质灾害危害严重;在时间上,滑坡、崩塌等突发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6-9月的雨季。
2021年,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群专结合的监测预防工作,期间对山体小规模崩塌,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消除隐患,确保了所有受监测隐患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二、2022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
墟沟街道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一是位于平山西小山(南坡面)金源金凤凰城三期用地项目北侧边坡,长约80米,高约16米,该地段曾在2013年年初发生小型崩塌,后对其进行了重点整治并常态化监测。二是位于西小山西北坡,金源金凤凰城小区东南,强华小区南,因历史开山采石活动等,山体地形改造较为强烈,边坡坡度较陡,后因连续降雨,导致坡体西段在2020年8月22日上午7时发生崩塌,崩塌方量约120m3。2021年7月15日凌晨至清晨,又发生多次小范围崩塌,崩塌体大约3-5立方米,现已完成排险。三是位于西小山北侧西园社区强华小区南侧。坡高约50米,坡长约300米,坡度40o,此处为岩质斜坡,发现两组裂隙,危岩主要位于坡顶和坡中部,块度约0.5米×0.3米×0.2米。且部分已发生崩落。无明显堆积体,但可见部分碎石崩落于坡脚,威胁附近的居民及民房。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点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社区、公司和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积极协助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二)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监测预警。为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演变过程,正确分析判断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及时作出临灾预警,加强监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是防范地质灾害的最有效途径。针对本街道的地质灾害特点,只有发动群众,建立起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才能及时发现险情,及时作出预报,及时撤离出人员,使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2、有效处置。对形成的不稳定危险体,采取爆破排除法,然后再进行人工或机械清理不稳定危石,建安全隔离墙,并确保墙体结构要牢固。
3、搬迁避让。对于稳定性差、危险程度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因为治理起来难度大、费用高,所以只能实行搬迁避让,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汛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严格执行年度防治方案编制、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街道已编制并下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汛中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开展巡回检查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一旦发生灾险情,及时上报,并迅速组织抢险救灾,防止灾情扩大。二是落实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监测预警。对目前掌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应纳入群测群防网络,落实监测领导责任人和具体监测人,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到受威胁群众手中,加强监测,提高成功预报率。对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编制“防、抢、撤”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关社区和有关部门应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开展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重点的法规和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能力。
(五)加大执法监督管理力度,遏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各社区、公司和其他部门应严格依法管理,规范相关行为活动。对于各类建设项目,要加强地质灾害执法监管力度,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进行勘查、设计、施工,杜绝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六)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各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通力合作,特别是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及时掌握水情、雨情、灾情。为制定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和抢险救灾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