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提交人大报告
索 引 号 01425838-7/2018-00018 分 类 农业、林业、水利 /
发布机构 连云区海洋与渔业局 发文日期 2018-08-08
标 题 关于对全区紫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文 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紫菜产业稳步发展,已经形成了紫菜全产业链发展的科学模式,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时 效 有效

关于对全区紫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关于对全区紫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在2018727日区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连云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惠康军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将我区关于紫菜产业发展落实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紫菜产业稳步发展,已经形成了紫菜全产业链发展的科学模式,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目前,紫菜产业已成为助推我区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障渔民就业、提升渔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产业。

一、规范紫菜用海管理,强化源头上控管

一是加强非法养殖监管,加大对紫菜非法养殖工具清理的执法力度。全区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入机航拍、远程监控等现代手段,通过利用全区6个实时动态远程监控点,开展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及时发现非法养殖紫菜行为并坚决予以取缔。配合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支队对非法占用航道、无证养殖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全力保障紫菜养殖的合法性、公平性,同时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发布禁养通告、广播、信息等形式告知社会和各养殖户。自去年7月份以来,已对30万吨级航道、徐圩污水管网、蓝色海湾基础工程周边海域,开展非法养殖海区清理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共计出动执法船艇20余次,清理占用航道、无证养殖区域等8000余亩,目前全区非法养殖专项清理工作仍在有序推进中。

二是坚决取缔无证捕捞渔船,维护合法紫菜养殖区域生产秩序。近两年我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组织精干力量全力开展三无渔船拆解清理工作。自三无渔船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区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6万元、拆解三无渔船56艘,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目标任务,有效避免了渔船违规作业破坏紫菜养殖生产工具的现象发生,切实维护了合法紫菜养殖区域的正常生产秩序。

三是科学把控养殖体量和养殖密度,指导养殖户科学规范养殖。依据规划合理布局、总体把关,严格发证审核程序,逐步控制和缩减发证养殖面积,从源头上控制紫菜养殖体量。在全区渔业乡街下发张贴《紫菜科学养殖倡议书》、《致连云区紫菜养殖户的一封信》,指导科学育苗,提升苗种品质和抗病能力,引导广大养殖户合法、规范开展紫菜养殖。通过开展技术推广、培训讲座等形式,逐步引导养殖户合理降低紫菜养殖密度,提升养殖技术,更新养殖器材,强化养殖管理。

二、倡导紫菜行业自治,加强行业内部监管

一是强化紫菜行业协会外部监管和技术指导。业、市场监督等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加强监管,尤其是在干紫菜交易会期间,定期抽检样品,严格产品检验流程,协助、督促紫菜协会规范交易秩序,避免恶性竞争,科学引导紫菜产业日趋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同时增强技术方面业务指导,搭建紫菜协会与中科院海洋所、淮海工学院等科研院所间有效对接的联络通道,通过新品系引进和技术改造,推进紫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了紫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是系统摸排调查,加强合作社监管力度。通过调查走访和电话咨询,对全区紫菜行业合作社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详细了解其经营和管理情况。经统计,全区共注册登记紫菜养殖合作社28家,社员4201人;其中正常运营的养殖合作社仅10家,其他均为僵尸组织,未正常开展生产。为激活合作社发展潜力和动力,计划逐步推动紫菜协会与养殖合作社间强化合作,互通有无,增强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环节之间的联系,组建形成利益共同体,补齐产业链条的短板,促进产业链整体均衡发展。

三是整合资源,推动成立全市紫菜协会。针对紫菜协会主要面向一次加工企业销售环节服务,而在育苗、养殖等环节管理较为薄弱的现状,海发集团牵头高公岛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连云港海州湾物流有限公司、苏马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紫金海藻产业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申请成立连云港市紫菜协会,旨在整合资源,加强联动,加快创新研发步伐,积极应对挑战,强化行业自律,形成规模效益,推动全区乃至全市紫菜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三、集聚紫菜产业资源,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是优先扶持紫菜育苗和加工企业发展,集聚资源确立产业规模化发展思路和方向。紫菜养殖是连云区的传统优势渔业产业,而紫菜苗种培育和加工则是打通紫菜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产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结合全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优先扶持工厂化集中苗种生产企业发展,开通苗种许可受理绿色通道,对接省海洋所并鼓励引进苏通1等优质紫菜新品种,逐步改良当地紫菜品系质量。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扶持加工企业开展废水环保处理技术更新改造,增设滤网、沉淀池、格栅沉降等,确保废水排放符合环保标准。同时建立公司+基地+专业市场的组织形式,逐渐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集聚,理顺产业关系,保证产业运行效率,以改变当前紫菜产业企业规模过小、个体竞争力较弱的现状,达到产业集群功能整体优化的目标。

二是重点推进新紫菜加工企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大全区紫菜产业化规模优势。“263”专项整治活动为抓手,重点开展对全区紫菜加工企业的全面摸底调查,对加工机数量、加工企业资质情况等信息进行了系统摸排;经统计,全区共有紫菜加工企业104家,一次加工机约180台套,二次加工机36台套,为新紫菜加工园区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同时为建立统一的紫菜质量标准体系,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和指导下,积极建设集紫菜研发、加工、销售、物流为一体的高公岛紫菜产业园,目前一期工程基本结束,部分加工企业已经入驻生产,将逐步实现紫菜加工企业园区化管理。

三是优先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和企业共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组织者、带动者和市场开拓者,在带领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国际化和标准化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因此,我区近几年优先在育苗、养殖、加工环节扶持培育有较强竞争力的省、市级龙头企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连结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程度,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渔民增收。

四、实施紫菜品牌战略,提升整体竞争力

一是集中打造全区统一品牌体系,提升全区紫菜整体合力和知名度。连云港紫菜地理商标收归海发集团统筹使用,充分发挥其宣传引领带动优势,打造统一品牌体系,并设定、实行紫菜质量分级标准,统一紫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指标,规范紫菜市场交易,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促进紫菜产业做优、做大、做强。同时,积极指导紫菜从业者牢固确立向品质要市场,向市场要效益的经营理念,不断提高紫菜生产质量,重点培育二次加工企业,着力做大做强知名品牌,提高当地紫菜品牌知名度。

二是加强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严格紫菜质量安全和市场准入。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严格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标准,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三个重点环节控制危害因素含量,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全区已创建无公害紫菜品牌2个(润嘉牌紫菜、金喜紫菜)、无公害产地2.1万亩,促进了紫菜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名牌战略和提升产品竞争力,为打开国内市场和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是鼓励二次加工企业开展电商业务,逐步提升紫菜品牌国内认知度和知名度。鉴于之前一次加工紫菜供不应求的市场行情,我区多数加工企业仍仅以一次加工为主,多数产品直销国外或国内2家知名企业(喜之郎、波力海苔),国内对条斑紫菜加工成品的市场认可度较低,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去年以来,我区大力发展紫菜二次加工,经初步统计,今年全区二次加工紫菜数量超过2亿张,创历史新高;同时以电商平台发展为契机,鼓励发展二次加工产品的电商业务,打造名优二次加工产品品牌,如水中仙”“熊猫等,逐步扩大二次加工产品的国内认可度和知名度,逐步打开国内市场。

五、探索紫菜科学轮养,适度控制坛紫菜规模

经过前两年的小规模试养,坛紫菜在连云区海域生长情况良好,经济效益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养殖经济效益。2015年,连云区共试养2000亩坛紫菜喜获成功;2016年全区养殖坛紫菜规模增至5000余亩,鲜菜产量约2500吨、销售收入突破1500万元。2017年由于受条斑紫菜行情走俏、坛紫菜库存积压及配套加工功能不足的综合影响,我区坛紫菜养殖面积出现大幅收窄至不足1000亩。然而,由于坛紫菜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和对本土品种条斑紫菜的影响评价均缺乏科学实验数据支持,还需要实验论证和实践检验,因此,经综合考量,计划与科研院所合作,制定《连云区紫菜科学轮养方案》,逐步探索坛紫菜、条斑紫菜科学轮养方式,并适度控制坛紫菜养殖规模。同时加强养殖区域环境监测,做好各项监测数据记录和积累,为今后环境综合影响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