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425838-7/2017-00016 | 分 类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连云区海洋与渔业局 | 发文日期 | 2017-05-29 |
标 题 | 关于连云区紫菜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 ||
文 号 | 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
时 效 | 有效 |
关于连云区紫菜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关于连云区紫菜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在2017年5月26日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上)
连云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惠康军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连云区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将近年来连云区紫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连云区紫菜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连云区濒临中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海洋资源优势明显,拥有海岸线长118.4千米,占全市海岸线总长度(205公里)的58%,有滩涂8.4万亩,近海可养殖水域80万亩,基岩海岸线44公里,是全省唯一的基岩海岸线和海珍品养殖基地。同时,连云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已形成连云港港为轴心的海运、航运、公路、铁路立体交通网络,大大节省了物流成本,为发展紫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连云区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高度重视海水养殖及海产品深加工支柱产业的发展,先后投入3.5亿元,建成了高公岛好旺角海产品交易市场,以及全省最大的以紫菜加工为主导的海产品加工基地---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园和鑫海紫菜加工园,为紫菜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大力推广紫菜玻璃钢插杆养殖新技术和翻板养殖新模式,鼓励养殖户向较深海域扩展养殖海区,多次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培训讲座。2008年7月,连云区成立紫菜协会,创立了全省最大的紫菜交易市场,加强了养殖与加工之间的联系,提升了市场开拓能力和企业间凝聚力,为连云区乃至江苏省紫菜生产和加工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由于政府支持及行会管理相结合,实现了连云区紫菜加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良性发展。目前,紫菜已成为连云区海洋渔业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拥有紫菜加工企业近百家,一次紫菜加工机约140台,二次加工机20余台套,涌现出了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先进、拥有知名品牌的规模龙头企业,成为全市紫菜新品种、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引进、推广、转化与应用的示范带动源。2016年-2017年度紫菜生产周期,连云区紫菜实际养殖面积达15万亩,全年鲜菜(水菜)产量约9.5万吨,占全国条斑紫菜的80%以上(因南通、盐城紫菜生产受马尾藻影响,而大幅度减产)。本年度连云区紫菜交易所共完成五次入场紫菜交易,场内统计成交11.4亿张,成交额7.88亿元。目前,全区紫菜养殖户700余户,直接从业人口近6000人,超过2万人以此为生计。
二、连云区紫菜产业规模化效应日趋凸显
近年来连云区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明确目标,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连云区紫菜养殖规模化得到不断更新。条斑紫菜在分类学上属红藻门,原红藻纲、紫菜属,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种类,自然分布主要产于我国浙江的东海北部和黄、渤海沿岸,以及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沿岸。其人工栽培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我国。条斑紫菜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海藻,其人工栽培的产值近30亿美元,约占全世界人工栽培海藻的2/3。在我国其人工栽培则主要集中于我省的3个沿海城市,其产量约占全国条斑紫菜的90%以上。
连云港市紫菜养殖从最初的半浮式,发展出插杆式、反转式、全浮流式、高腿式和三角架式等养殖方式,是我国紫菜养殖方式最为多样性的地区,而这些方式主要集中在连云区。
连云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进行紫菜养殖,开始学习南通的经验进行半浮式养殖,到1991年日资企业又带来全浮流式养殖方式,1995年又参考日本的支柱式养殖发展出插杆式养殖,2010年后玻璃钢插杆式养殖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推广玻璃钢插杆30万余根、翻板养殖3000余亩。拓展海域空间,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已经成为解决连云港市紫菜业发展困境的首要任务。
2、连云区紫菜养殖加工标准化建设得以提升。连云区万亩紫菜养殖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获得省级立项验收批准,江苏省地方标准《条斑紫菜半浮动筏式栽培技术规程》的颁布实施,紫菜分级标准制定,连云区紫菜行业协会的成立,规范了紫菜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提升了连云区紫菜养殖加工的品牌效应。全区紫菜养殖加工基地基本成形,建成了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园和鑫海紫菜园,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实施紫菜插杆养殖和冷藏网技术推广,使紫菜效益大幅度提高;鑫海紫菜工业园紫菜新品种技术推广,区紫菜协会条斑紫菜远海型栽培工程技术推广,为连云区紫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目前,我区紫菜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7%、30%,在业内享有全国紫菜第一区的美誉。
3、连云区紫菜产业链社会效益显著。区政府加大了对紫菜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关心支持连云区紫菜协会和紫菜交易所的发展,特别是对紫菜养殖新品种的引进和探索深海养殖新模式的推广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出台了《关于连云区养殖用海的管理意见》,规范了海域管理,加大了非法养殖的打击力度维护了全区海上养殖秩序和海域使用人的合法利益。同时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原则上禁止原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和新增加养殖户。目前连云港紫菜一次、二次加工产品出口,提升连云港紫菜整体知名度,促进了全区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紫菜养殖户达700余户,直接从业人口近6000人,带动2万余人从渔兴业。
三、紫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区紫菜产业整体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现实问题的考验,制约着产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育苗产业面积逐年缩减、技术水平较低。受土地、用水、配套设施等因素限制,近年来我区紫菜育苗面积不断缩减,截至2016年,全区紫菜育苗面积不足4万平方米,而2016年-2017年养殖周期,全区紫菜实际养殖面积近15万亩,按照比例换算,应至少配备15万平方米的育苗面积。我区紫菜育苗生产多数为低技术含量的作坊工艺,零散分布于各个加工企业,无法形成规模化和工厂化发展模式,导致苗种的产量和质量缺乏有效保障。
二是紫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集中表现在紫菜和海水育苗产业。紫菜产业面临诸多瓶颈,首先,沿海工业企业的污染制约了紫菜业产量与质量的提高,影响了紫菜产业的良性发展;第二,国内外销售渠道不畅,影响了紫菜市场的良性发展;第三,紫菜种质控制不严,造成紫菜品质下降;第四,加工企业管理体系落后,造成紫菜品质不高;第五,紫菜养殖技术、市场开发与加工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第六,港口、海滨新城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致使原有的紫菜养殖空间越来越小,面临向外海拓展的趋势。海水育苗业滞后影响紫菜产业的发展。
三是养殖环节规范性、科学性不足。受传统养殖海区被占用、养殖器材更新改造及近年来市场行情推动的影响,全区紫菜养殖向外海转移且面积逐年显著增加(2005年仅2.6万亩,2010年达9.2万亩,2015年12万亩,2016年15万亩),受利益的驱动,我区非法养殖和养殖密度过大等不规范养殖现象凸显。从事紫菜养殖渔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靠天吃饭思想依然严重,致使紫菜养殖技术停滞不前、养殖环节质量控制不严、酸处理及施肥等违规养殖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养殖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四是加工产业缺乏整体竞争力和品牌意识。由于历史原因和整体规划不足,各紫菜加工企业依托于养殖基地分散分布、各自为政,逐步形成了我区零散的紫菜加工企业分布格局,既不符合土地集约使用原则,又造成污水排放不达标,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相悖,也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产业整体缺乏竞争力。我区紫菜加工企业重数量、轻质量,质量意识淡薄,品牌意识缺乏,管理方式落后,大多数企业是粗放式加工,二次加工等深加工能力较差,致使产品附加值低,影响整个紫菜产业链的发展。
五是市场知名度不高,缺少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品牌标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连云港紫菜品优质的质好,也吸引了众多外地企业,纷纷前来收购一次性紫菜进行加工出口国外。但紫菜作为食品,其产品质量标准正处于完善阶段,因此质量的好坏缺少官方明确的统一的质量分级指标来衡量。由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又没有形成品牌标志,我区紫菜市场认同度受到影响,各企业生产的紫菜产品均是好质量卖不出好价钱。本地紫菜企业大多生产一次紫菜,转由国外客户订购、贴牌,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级阶段。加之紫菜企业品牌意识普遍不强,广告投入不足,紫菜行业缺乏整体策划、包装和推介,造成连云港紫菜在零售消费品市场上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影响。
四、紫菜产业发展下步打算
1、建设标准化紫菜育苗基地,逐步实现苗种品系优化。通过引进紫菜新品种、育苗新技术、规范育苗生产流程、加强育苗生产监管及指导力度,逐步推进紫菜育苗产量及质量实现质的提升。积极引进和推广冷藏网、水车式育苗等育苗新技术,提升育苗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定期不定期深入一线检查生产环节用药及规范化操作,对育苗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管和技术指导;建设标准化育苗基地,整合全区育苗企业,实现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努力提升全区育苗产业化水平。
2、合理规划养殖区域,推进紫菜养殖业规范科学发展。依据《连云区十三五水域滩涂养殖规划(2016-2020年)》,对全区紫菜养殖海区进行合理规划、总体把关、科学布局,划定合适恰当的紫菜养殖海域和养殖面积,鼓励紫菜养殖逐步向更深海域转移,以支持连云区重点工程建设。通过科学引导、技术推广等措施,逐步降低单位发证面积及紫菜养殖密度,同时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养殖渔民科学养殖、规范养殖。
3、加快推进紫菜加工园区建设,实施紫菜产业品牌战略。针对全区紫菜产业小、散、乱的状况,坚持集约集聚发展的思路,以高公岛紫菜小镇和连云开发区紫菜产业园为载体,按照统一的标准厂房、统一的集中供热、统一的污水处理的三统一的要求,建设紫菜博物馆、紫菜加工园、紫菜美食街、紫菜物流园、紫菜交易中心等,逐步将全区的紫菜加工厂搬迁集中至高公岛紫菜小镇和连云开发区紫菜产业园内,形成集研发、育苗、加工、交易、展示、美食休闲一体的特色产业小镇。推动全区紫菜产业整合,加强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创建无公害加工品牌,打造全区统一的紫菜品牌,做大做强做优紫菜品牌。针对条斑紫菜养殖半年闲的实际情况,引导渔民发展坛紫菜养殖,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实行科学轮养,合理控制坛紫菜养殖面积,避免因海水营养淡化而影响紫菜质量和产量。针对无证非法养殖等违规现象,组织渔政等海上执法力量开展专项巡查,严厉打击无证养殖现象。
4、发挥连云港紫菜地理标志商标的引领优势,规范紫菜交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紫菜消费量的增长,我市沿海开始大规模养殖紫菜,所产紫菜质量好、口味佳,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迅速打开了国内外消费市场。但由于紫菜生产、加工企业各自分散经营,紫菜产品缺乏统一、鲜明的商标品牌,至今未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富有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商标,致使紫菜产品知名度不高,附加值较低,紫菜产业未能真正做大、做强。为了切实增强连云港紫菜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实现这一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开发连云港紫菜地理标志商标已刻不容缓。目前迫切需要实施品牌战略,通过连云港紫菜地理标志商标的使用,统一紫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指标,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促进紫菜产业做优、做大、做强。
5、集聚紫菜产业资源,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适度产业规模是实施连云港紫菜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当前连云港紫菜产业企业规模过小、个体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现状,产业化经营是现实的选择。要根据紫菜的市场需求和我区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紫菜生产加工为核心,以 公司+基地+专业市场为主要组织形式,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集聚,理顺产业关系,保证整个产业链条的运行效率,达到产业集群功能整体优化的目标。
6、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提高产品内销份额。目前连云港紫菜90%以上外销,这表明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也反映出国内市场开发的力度有待加强。据统计,我国目前紫菜的人均年消费量在1张左右,而日韩的人均年消费量在100张左右。紫菜产品的国内消费市场目前处于开发期,市场开发的成本和阻力都比较大,这也是紫菜企业目前不重视国内市场的主要原因。但今后国内紫菜消费市场巨大的开发空间和挖掘潜力不容忽视,加大连云港紫菜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建设,推动连云港紫菜产品走进超市、走进寻常百姓家,率先得到消费者认可,扩大紫菜内销份额,在下一轮国内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同时有助于集中研发力量,开发国内消费人群的消费产品,降低重复投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使我区紫菜产业在国内市场上实现做大做强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