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提交人大报告
索 引 号 01425838-7/2022-00023 分 类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
发布机构 林业和海洋局 发文日期 2022-07-09
标 题 关于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03号建议的答复
文 号 连区林海人办〔2022〕5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关于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03号建议《关于连云区海洋产业发展建议措施的建议》的答复
时 效 有效

关于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03号建议的答复

谢驻军等10名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连云区海洋产业发展建议措施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深入实施海洋强区建设行动,增投入、优结构、促转型,海洋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蓝色引擎作用持续发挥。2021年全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预估为143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

诚然,我区海洋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仍存在诸如在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比重,深化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发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在转型升级上引领作用等方面缺乏政策引导扶持;工业经济总量相对偏小,钢铁产业发展较为薄弱,盐化油化未形成完善循环产业链,海工装备制造处于发展初期,临港工业发展势头不强劲等一些不平衡、不协调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制约着海洋经济跨越式突破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以《连云区“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为引领,深入研究学习《关于连云区海洋产业发展建议措施的建议》,积极采纳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尽快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促进全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一体化海洋渔业示范区

(一)转变传统海洋渔业发展方式。统筹城镇建设与渔业经济发展,完善渔港建设规划布局,加快建设连岛、高公岛2个渔港,促进渔港振兴。加强渔区、渔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水电、通讯、安全等配套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向上争取,增加休闲渔船的指标,支持有条件的涉渔村、社区先行先试,制造、更新改造休闲渔船,优先用于村集体发展休闲渔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动“智慧渔业”建设,促进5G、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渔业生产融合发展,提升渔业智能化装备水平。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助推国内首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远赴南极常态化开展捕捞作业,年捕捞量达3万吨以上。

(二)调整优化全区水域滩涂养殖。依托临洪河口周边、北固山北侧、连岛西大堤北侧等可开发利用的65万亩浅海海域,合理调减紫菜养殖规模,适度扩大牡蛎等贝类养殖,实施藻类、贝类(牡蛎、脉红螺等)间养、轮养和立体综合养殖,打造20万亩贝藻高效生态健康养殖基地。紫菜养殖逐步向连岛、连云新城外侧更深海区转移,在连云区管辖的外侧海域即领海基线附近积极探索深海养殖。多方引进资金合理开发前三岛、竹岛等海岛,依托海岛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近海水域发展鱼类网箱养殖、贝藻类浮筏养殖等海洋特色经济,加快前三岛海珍品底播增殖区建设,扩大海参、鲍鱼、扇贝和海胆等海珍品养殖规模,在达山、车牛山岛附近海域底播养殖海参、鲍鱼、扇贝10000亩,打造全省最大的海珍品生产基地。

(三)实现紫菜产业融合健康发展。进一步压减紫菜养殖面积,全区紫菜养殖面积控制在12万亩以下,大力推广玻璃钢插杆养殖、贝藻间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合理密植、合理布苗、强化管理,以科学的养殖、精细的管理促进增产增收。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连云港紫菜”品牌,实行全区统一品牌体系,有效提升“中国紫菜之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精二次加工,推进“紫菜+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培优做强紫菜产业,推动紫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第一期紫菜园的扫尾工程,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在规划容许的条件下,建设紫菜产业园二期工程,引导全区紫菜加工产业向紫菜产业园集聚,其他区域逐步退出,达到集约用地、环保、节能、节水等目标,提升整体产业标准化水平。

(四)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升级转型。鼓励和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强化新技术的现实应用,升级完善传统水产品加工技术,加快发展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带动大户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建设特色水产品加工集中区。巩固传统优势水产品加工产业,培育壮大冷冻水产品、保鲜水产品、即食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适应消费层次多样化需求。

(五)引导水产品冷链物流现代化升级。加强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积极培育特色水产养殖专业乡街、村,提升从池海、渔船到餐桌的水产品全冷链物流体系利用效率,推动水产品市场物流与养殖、捕捞、加工融合发展。推进渔业“互联网+”建设,打造海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加强商超对接合作,推动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与现代物流高度融合。

(六)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坚持生态化、休闲化、产业化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运用生物栖息地营造技术、贝藻类环境调控技术、适宜品种筛选与驯化技术、生物幼体资源补充及增殖技术、容量管控与采捕技术、效果评估与管理技术等,构建海州湾增殖与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发展模式,实现对现有功能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补强,带动增养殖业、休闲渔业及其他产业发展。在牛背岛西南海域建设海洋牧场3个,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个,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投放人工鱼礁20万空方,设置3个多功能海上综合管理平台,安装3套水下视频监控,人工增殖放养水产苗种1亿单位以上,建设人工浮藻礁1000亩,开展贝藻间养5000亩,发展30个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

(七)强化渔港经济区建设。以传统渔港改造、扩容、升级为重点,以提高避风、停泊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渔港配套设施,以渔港发展带动区域发展。在建成连岛中心渔港的基础上,密切结合西连岛综合开展建设和产业集聚,推动形成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渔业产业、商贸物流、海上游乐、休闲度假等为特色的连岛渔港经济区。理顺渔港建设管理体制,强化渔港管理和维护,明晰渔港设施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渔港及其设施保护制度。

(八)试点发展休闲渔业。在编制完成《连云区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规划(2022-2030)》(修改稿)和《连云区休闲渔业管理暂行办法》(修改稿)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全区休闲渔业规划和管理办法,积极完善全区休闲渔业布局和保障措施,以连云区近岸5海里水域为重点,依托连云区基岩岸线、岛礁资源,立足海洋渔业载体,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特色民宿、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以及餐饮美食等有机融入海洋渔业,促使休闲渔业成为连云区的绿色低碳产业、乡村振兴产业、支柱引擎产业,最终成为地方海洋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精心打造特色滨海旅游产业

(九)统筹优化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积极推进《连云区“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落地实施,不断开发、整合海滨和海岛旅游资源,突出山海岛生态景观,大力推动西墅沙滩改造,挖掘海洋历史文化,努力建成国际知名的海滨旅游城区和区域性休闲旅游中心。实施海岸带保护工程,拓展美丽滨海亲海空间。进一步优化提升在海一方公园和国展中心片区,突出海洋元素和海滨风情,全面提升亮化、绿化、美化层次水平。重点打造旅游风景道,以海滨大道为轴线,连接沿线的滨海城区、旅游景区、风情小镇、特色田园乡村,以路引景、为景串线,美化提升云和路樱花大道、中华路法桐大道、海棠路海棠大道。突出原有渔村聚落及建设风貌,按照“彰显海滨特色、丰富内涵、完善功能”的要求,开展渔家客厅、礁湾览景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成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中国最美海岸线。

(十)打造休闲型海洋牧场。在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及开发利用基础上同步推进休闲渔业及海上旅游业发展,积极打造连岛、前三岛和高公岛三大休闲牧场区。其中,在前三岛海域探索布局装备型海洋牧场,谋划“大型智能网箱+海洋牧场平台+深海养殖工船”为主体的海上智能装备布局。通过优化岛屿周围水质环境,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的大型海岛休闲垂钓基地。在连岛完善滨海步行道或自行车道,发展海上运动、特色民宿和渔家宴,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兴建渔业博物馆,发展海洋渔村文化之旅。通过投放产卵礁和增殖礁,营造岩礁性鱼类的栖息地,配合北岸设施开展休闲垂钓等产业。开展海上垂钓赛事,同时建设海上平台,科学规划海上旅游休闲功能区,配备海洋生物观赏池、日光浴平台、休闲吧等设施,打造海上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度假区。依托高公岛一级渔港建设游艇码头、浮式游钓平台、摄影基地,配置观光船,投放人工鱼礁,开展海上网箱养鱼、吊养贝类,形成集休闲、垂钓、亲子游、渔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海上旅游综合配套型海洋牧场。

(十一)提升特色风情小镇。结合海滨城市建设,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扬优展长、完善功能、提升配套、宣传营销,加快建设一批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海州湾重点推进西墅沙滩市民公园提升改造,加快竹岛的开发利用,发展滩涂底播生态养殖,通过举办渔民赶海节、亲子赶海游、竹岛探险、海上垂钓、观光休闲体验等活动,打造全国知名的赶海基地,擦亮海州湾赶海园品牌。连岛重点推进西连岛改造提升和东连岛开发建设,打造集渔家体验、文化休闲、民宿度假于一体的海滨风情小镇。高公岛以紫菜全产业链为特色,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国内知名的紫菜渔业小镇。宿城建设集生态观光、古村慢游、运动体验、养生休闲于一体的森林康养小镇,打造最具江苏特色的“世外桃源”。墟沟深入挖掘传统商贸业发展潜力,打造现代服务业特色小镇。连云建设集山城石街、港城记忆、民俗展示、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民国风情小镇。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十二)打造临海新能源产业基地。依托田湾核电站、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聚焦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领域,重点提升新能源产品的规模和种类,服务核电7号和8号机组建设,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实施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打造技术领先、产业链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临海优势,加快引进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清洁能源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打造临海新能源产业基地。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推动能源供应从产品向服务转型升级,发展面向苏北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技术设备、管理工程和投融资等服务。

(十三)培育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围绕南极磷虾产业项目建设,发挥“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资源优势,加快引入生物制品企业,深入开发海洋生物保健品和营养素,推动高附加值型海洋生物制品项目投产。大力发展南极磷虾蛋白肽等深海蛋白肽高值化提取加工产业,加快推进瑞邦生物海洋蛋白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南极磷虾、海洋贝类和藻类的提取物深加工和高值化开发利用,建设蛋白肽保健品、虾油软胶囊等海洋生物医药项目,研发国内有影响力的磷虾精深加工和海洋创新药物和海洋现代中药产品。

(十四)鼓励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以区属涉海企业为基础,谋划筹建区属海洋投资公司,搭建涉海企业投融资平台,集中支持全区海洋经济发展。建立海洋融资项目信息库,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模式,优先满足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和临港先进制造业等资金需求。加快推动涉海金融服务业发展,支持并吸引国内外大型保险机构设立航运保险机构,发展船舶融资租赁、航运保险等业务,鼓励发展海洋巨灾保险,支持探索海洋环境污染责任险等“绿色保险”。

(十五)推进建设海洋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智慧海洋工程,推动海洋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同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向海发展,重点发展海洋信息获取、采集、加工、传输、处理和咨询服务全产业链的海洋信息服务业。加快智能海洋牧场、智慧渔业监管、智慧航运、智慧海洋旅游等领域建设。推动多功能智慧渔港新基建试点,建设4个渔业安全监管指挥平台,搭建渔港全域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海水养殖电子围栏集成创新技术,实施鱼虾蟹贝藻增养殖,促进海洋领域数字经济发展。

四、做强高端现代的临港工业体系

(十六)建设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完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智能船舶、风电等装备制造产业,无人船研发组装基地产能翻番,瑞龙海工装备、江瑞游艇制造等项目建成使用,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水平,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依托区域内化工产业发展,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配套设备、主要设备配件、储罐等制造项目,推动精细化工配套产业集聚。积极引进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共同打造集海洋环境监测、新型材料研发及生产、新型高端装备研发及组装于一体的海洋高端装备试验研发生产基地。

(十七)打造沿海绿色精品钢基地。建设连云港特种钢基地,重点开发 300万吨不锈钢热轧板、200万吨不锈钢冷轧板等生产线,为LNG船舶、桥梁、汽车、建筑等行业提供优质特种钢材,建设"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循环化、高端化"的沿海特种钢铁基地。

五、积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十八)实施海洋人才强区战略。将吸引和留住海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制定成熟的人才优惠政策及相关补贴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单位引进海洋技术领军人才、高水平科研团队、顶尖高技能海洋人才和高层次管理团队。支持江苏海洋大学等国内外海洋大学以及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连云区申办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或设立科研机构,引进海洋领域前沿人才,打造数支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组建连云区海洋人才协会,创办国内、国际海洋技术交流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合作交流,提升连云区人才综合素质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十九)开展海洋高新技术攻关。以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进连云区牡蛎育种创新中心等涉及全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科研攻关。围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开展具有战略前瞻性的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装备技术、海洋电子信息技术等方向研究。鼓励企业增加海洋电子信息和海洋高端装备等方面的技术储备,并将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开展环境监测无人机、无人船、水下作业智能机器人等智能核心装备的创新研究开发,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在海洋领域建立专利库,形成一批高质量自主知识产权。

(二十)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企业在连云区开展海洋领域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在海洋产业化应用开发中探索新方向。加强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将科研成果具体化,打造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新型、便捷、实惠的全方位立体式服务。鼓励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采取技术转让、成果入股、技术承包和创办技术开发实体等形式,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感谢您们对全区海洋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连云港市连云区林业和海洋局

2022年7月9日